唯有真實地面對痛苦,我們才可能真正超越它;唯有識破虛幻的快樂,才可能走向真正的幸福。
我們都曾經以為,幸福就是無憂無慮、事事順心、永遠快樂。於是,我們用力去追求能帶來快感的事物:金錢、關係、成就、被喜歡的感覺。只要它們存在,就彷彿我們值得活著;一旦消失,就陷入焦慮與痛苦。
但你是否發現,那些看起來「擁有一切」的人,仍會感到空虛?那種快樂,像泡沫一樣,一碰就碎。
因為,那不是幸福,而是逃避痛苦的幻覺。
真正的超越,是先承認痛苦的存在
很多人對痛苦充滿恐懼,急著轉移注意力,急著「想開一點」,甚至告訴自己「我沒有那麼難過」。但越是壓抑,越是在潛意識中發酵成更深的困惑與焦慮。
真正的轉化,從不是否認痛苦,而是直視痛苦。
你可以對自己說:「是的,我正在受苦,我很難過,我感到空虛。」
這不是軟弱,而是一種勇氣——讓心對真實敞開,不再逃避。
一旦我們願意這麼做,就會發現:痛苦的核心,其實是一種「需要被理解」的訊號,而不是懲罰。
表象的快樂,只是短暫止痛
我們用「好吃的食物」、「逛街購物」、「被讚美的成就」、「浪漫的戀情」來填補內在的空洞,但這些快樂一過,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孤單與渴望。
因為真正的幸福,不是快樂的堆疊,而是深層的安定與滿足。
那種滿足,來自一種穩固的內在力量——我能與自己在一起,無論發生什麼,我都不丟下自己。
唯有從幻覺中醒來,幸福才會變得真實。
幸福,是穿越痛苦後的自由
當我們不再害怕痛苦,也不再依賴表面的快樂來證明自己有價值,我們會發現:其實,內在早就擁有能夠承擔一切的力量。
那是一種踏實的喜悅,一種來自靈魂深處的寧靜。
結語詩:
若你一直逃,
痛苦就會成為陰影,無聲地纏繞你。
若你願回頭凝視,
你會發現,
痛苦只是穿著黑袍的老師,
等你來聆聽它的話語。
真正的幸福,
是在你與自己和解的那一刻,
無須偽裝,無須追逐,
你就已安住在愛裡。
意識到痛苦,才能超越痛苦
——佛教的如實觀與榮格的陰影整合
我們可以從佛教經典與榮格心理學的對照中,看見:只有直面痛苦、照見幻象,才能走向真實的解脫與完整。
❶ 佛教經典:「苦、集、滅、道」——直觀真相的修行之路
佛陀在初轉法輪時,即宣說了四聖諦,開宗明義第一句便是:「此苦聖諦,當知;此集聖諦,當斷;此滅聖諦,當證;此道聖諦,當修。」
這段經文的意思是:
苦,是生命的基本現實(無常、無我、不圓滿),應該如實知見;
苦的成因(貪、瞋、癡),應予斷除;
苦的止息(涅槃安穩),可以證得;
苦的止息之道(八正道),應當修行。
👉 佛陀並未教人逃避苦,而是以「如實觀」直視痛苦。
若我們否認苦、壓抑苦,只想追求快樂,便會困在「集諦」中——無盡的渴望與執取,使我們活在幻象裡,誤以為短暫的快感就是幸福。
佛法強調的是真實、寧靜與解脫,而不只是愉悅與正能量。只有承認「此苦聖諦」,才會真正開始轉化。
❷ 榮格心理學:「陰影」與「個體化」——整合被壓抑的自我
心理學家榮格(Carl Jung)提出「陰影」(The Shadow)概念,指的是我們人格中被壓抑、否認、不願面對的部分,如:恐懼、嫉妒、脆弱、自卑、攻擊性。
榮格認為:「只有當我們面對陰影,與它對話、整合它,我們才能邁向『個體化』,即完整的自己。」
而如果我們一直想成為「只有光明的一面」,就會不自覺壓抑陰影,結果它反而從無意識中爆發出來,形成重複的痛苦循環。
👉 就如佛教所說:「無明生行,行生識,識生名色……」,我們的潛意識行為若不被照見,便一再造業,一再輪迴。
❸ 對照之下,兩者交會於「直面真實」的勇氣
佛教四聖諦/榮格心理學
苦聖諦:痛苦需被看見/陰影:被壓抑的部分需被承認
集聖諦:煩惱源於渴愛與無明/阻礙來自未整合的無意識動力滅聖諦:止息苦的可能/個體化:成為完整自己、與潛意識融合
道聖諦:透過修行走向解脫/意識與無意識對話,走向內在自由
兩者都告訴我們:幸福不是表面的快樂,而是內在整合與解脫。
真正的自由,不是沒有痛苦,而是有能力覺察、承擔與轉化痛苦。
結語詩:
你不願看見的,會悄悄地主宰你;
你勇敢照見的,才會成為你的力量。
在幻覺破碎後,
你會看見真正的幸福:
不是歡愉的泡影,
是在苦中不逃,
是在夜中不滅的光。
https://vocus.cc/article/68895c3afd89780001b1ce0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