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有深入緣起性空的生活體證,面對世間各種難以掌握的現象,都會以我們所見所聞來判斷,而無法看清世間的真實。所以,有的人就會認定有個造物主在主宰我們每一個人,安排我們的人生。
我想以特調果汁做實例,談緣起性空的中道思想,才是世間的實相。
這陣子剛好是芒果盛產的時候,有人提議要喝芒果咖啡,然後,就由我來打芒果汁。我是不喝茶和咖啡的人,咖啡就由別人來煮,我只負責打芒果汁。
芒果本來就多汁,我想到芒果汁要加人咖啡,也就沒有加入任何水,芒果汁就非常稠密。
終於,大家歡天喜地聚在一起品嚐芒果咖啡,因為我不喝,就在旁邊陪著他們,聽聽他們的意見。
當芒果咖啡喝完,接著就開始喝剩下的芒果汁,這時候,突然發現芒果汁太濃稠,大家都喝不下去。於是,開始有人質疑我不會打果汁。接著七嘴八舌,紛紛討論起我這個人來,我有點莫名其妙。
隔了一週,今天看見我,說回去以後,很後悔,覺得不該嫌我打的果汁不好喝,至少我是打了果汁給大家喝。
我說,事後,我仔細想了想,發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想法。我因為想到還要加咖啡,所以,芒果汁就不加水了,當然很濃稠,可是加入咖啡之後,喝起來就剛剛好,不覺得芒果汁有問題。
所以,問題就是出在剩下的芒果汁太稠密而不好喝,因為我本身沒有喝,就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裡,只能被大家認定是不會打果汁。
其實,芒果汁只要加水,就解決了,很簡單的一件事,就只是把咖啡換成水而已,不需要對我這個人,做那麼多的討論。
幸好,我自己想明白了,就沒有把這件事情放在心上,每天還是開開心心,繼續做我該做的事。
今天中午,吃剩的水果一大堆,大家就決定打成綜合果汁,這次不加咖啡了。打完果汁,我自己試喝,覺得濃稠度剛剛好,大家喝了,也覺得調配得不錯。
就這樣,我的特調果汁,從上週的0分,這週就變成100分了。
我舉這個例子,想要表達的是,當我們面對問題時, 一定是要看清楚問題的所在,就不會把責任攬在自己的身上,而感到自己受到別人的評論而委屈。
我發現,當我們在面對事情的時候,若不能以緣起性空的思想,在每個當下,去了解事情的真相,而是怪罪在其他的事情上,不但彼此傷感情,問題也不能得到正確的解決。
因此,佛教不斷提醒我們,建立緣起性空的中道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幫助我們觀察事物的因緣條件,客觀地了解事情的變化,就能彈性處理各種突發的狀況,而獲得改善。
從上週的0分,達到這週100分的特調果汁,這不是偶然,而是當我了解真相後,所做的調整。也就是事情掌握在自己的手裡,才能做到盡善盡美,一旦是由別人來掌控,就很難不出問題了。既然出了問題,弄清楚這一切並不是自己的責任,也就不必放在心上了。
為什麼我要舉這個例子,來談緣起性空的中道思想呢?
因為我想要回應格友在<愛而無傷,療癒解方八:愛厚如洋>一文中的留言:「情,是三界中造物主刻意設計的元素,」我完全不能同意這樣的論點。當格友認定有「造物主」這個想法之後,我就決定另外發文,深入討論這個話題了。
不過,若是牽涉到個人的信仰問題,那就僅做參考,不做教義的辯論。只是格友在我的文章裡留言,我就有這個必要來引述我個人認為正確的佛教教義。
自作自受
信仰佛教沒有造物主的權威,沒有賞善罰惡的裁判者,所謂一切幸與不幸,都是自我的行為而來決定;佛陀是平等公理的準則,是良醫善導的代表,不是威權的神明。佛法是自作自受的因果業報,除了自己的行為業力因果之外,沒有其他的主宰者;能主宰吾人的就是自己。 然而遺憾的是,一般人未能深入探究佛教的義理,只從膚淺的「表相」上來研究佛教、信仰佛教,總認為佛教是叫人要布施喜捨,要持戒自律,要忍辱負重,要精進不息,要枯坐入定。其實陳義過高,反而不能契合眾生的根機;事實上大乘佛教,即以六度而言:
一、布施,是給人呢?是給己呢?看似給人,實際上是給己。布施能度「慳貪」,是自己發財之道。
二、持戒,是束縛呢?是自由呢?看似束縛,實際上是自由。持戒能度「毀犯」,是自己平安之道。
三、忍辱,是吃虧呢?是便宜呢?看似吃虧,實際上是便宜。忍辱能度「瞋恚」,是自己做人之道。
四、精進,是辛苦呢?是快樂呢?看似辛苦,實際上是快樂。精進能度「懈怠」,是自己成功之道。
五、禪定,是呆板呢?是活潑呢?看似呆板,實際上是活潑。禪定能度「散亂」,是自己安心之道。
六、般若,是外求呢?是內求呢?看似外求,實際上是內求。般若能度「愚痴」,是自己明理之道。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二類【人間佛教論叢】 /人間佛教論文集(共5冊) /人間佛教論文集4 /230 六波羅蜜自他兩利之評析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787
法爾如是
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不是造物主,而是覺悟世間一切事物生滅相續理則的覺者。佛陀覺悟依據的媒介即是透過對宇宙大自然界的深入觀察、分析、思維、體證,而豁然明瞭的。佛陀是真理的發現者,佛陀所宣說的教義,也就是解釋大自然界運行的真理。因此,佛陀常說「法爾如是」。
佛教是具理性思辨和善於運用邏輯推理的宗教,故其對自然界的觀察,具有縝密精闢的看法。所謂自然界,是指宇宙間自然生成的生物界與非生物界的合稱。所以自然界具有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自然而然,法爾如是存在的狀態,也就是出乎天然、當然、不勉強的意思。
出處:《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 /佛教叢書(共28冊) /佛教叢書22 教用(2) /088 佛教與自然界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8644
道情法愛
情愛人人需要,但是情愛有染污的,有純潔的;有佔有的,有奉獻的。情感如水,「水能載舟,也能覆舟」,情感處理得當,則不失為一種鼓勵向上的力量。愛如冬陽,可以溶化冰雪寒霜,可以激發人性的真善美;但是,如果愛得不當,譬如愛的對象不對、觀念不對、方法不對;愛得不正常、不應該,則不但會使雙方產生煩惱痛苦,甚至因愛生恨,導致身敗名裂,喪生滅頂。因此,佛教認為染污、佔有、自私、執著的情感是學佛者的障道因緣。所謂「愛河千尺浪,苦海萬重波」,我們必須慎思!
然而,「法非善惡,善惡是法」,感情處理不當,固然能障礙道業,但是「愛的淨化是慈悲,愛的提昇是智慧」,如果能將愛昇華為慈悲,則「慈息貪欲,悲止瞋恚」;又《增一阿含經》說:「諸佛世尊,成大慈悲,以大悲為力,弘益眾生。」慈悲是諸佛菩薩度眾不倦的原動力,人人若能以慈悲相待,則一切眾生皆得福樂,世界必能和平。因此,佛教主張:「以智化情」、「以慈作情」、「以法範情」、「以德導情」,亦即用理智來淨化感情、用慈悲來運作感情、用禮法來規範感情、用道德來引導感情。把自私佔有的感情,轉化成無私的道情法愛;把有選擇、有差別的情愛,淨化為「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慈悲奉獻,這樣的情感生活才能更豐富,更雋永。
出處:《佛光教科書》第六冊 實用佛教 <第十三課 佛教對感情的處理>
https://books.masterhsingyun.org/ArticleDetail/artcle8840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來自宿世因緣,在每一世的輪迴中,相遇,再結緣。並且讓感情成為彼此向上成長的助緣,或是解冤釋結,這是跟我們累劫累世的因緣有關,並不是什麼造物主的安排。
在感情的關係中,我們都會面臨自身的習氣、觀念與過去世的因緣,這就是業力的牽引,所帶來的互動模式。所以,我們能做的就是真實面對我們自己的心,不斷自我修正,自我提升,讓感情昇華,彼此成為更好的人。若能永結同心,共結連理,兩人同行,一起為這個社會的美好付出心力,讓愛昇華成道情,彼此的關係則更能長久而穩固。
所以,世間的一切,都要以緣起性空的中道思想,觀察因緣條件的組合,事物的變化,才能做出最正確的抉擇。這絕對沒有造物主的安排,也就是說,每個人都可以主宰自己的心,每一個當下的決定都會影響自己的未來。
最後以一首詩作結。
同心圓
莫怪情路多波折,只因愛重生娑婆;
若能情深且惜緣,心繫眾生幸福願;
兩人同行結連理,心靈相契更緊密;
生生世世情緣牽,愛與道情同心圓。
電子書出版的心裡話
寫作是培養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每一本書都是一段歷程的呈現。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出版的電子書,都放在Readmoo電子書店,歡迎前往購買。
https://readmoo.com/publisher/7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