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痛苦到迫切想要解脫,在經典裡找答案,迷茫到失去人生的方向,直到接觸到花草植物,看到它們生命的韌性,絕處逢生的勇氣,默默付出,不求回報,為大地帶來欣欣向榮的景象,感動了我。
於是,我腳踏實地,種花育苗,看著植物的成長,我感受到與自然融合,喜悅之情充塞內心,幸福原來這麼簡單。
終於,我明白生活處處是修行,只有在生活中,解決問題,活在當下,才是修行的正確方向。偏離了生活,修行便是建築在空中的樓閣,經不起現實的考驗,沒有基礎,很容易就失去前進的勇氣。
而生命就是值得挑戰與自我成長的存在,越是面對困境,越能體會其中的艱難,當醒悟的剎那間,那種心開意解的釋懷,是難以形容的快樂。
所以,活得自然就是一種修行,修行不是追求的目標,而是生活本身就是修行。
寫一篇文章,說明這個道理,讓人回歸生活,面對生活,別再把精力放在虛假的修行路上。
當我們談論修行,多數人會想到山林古寺、禪坐誦經、清心寡欲,彷彿修行是一條與世隔絕的道路,是逃離繁雜俗世、進入另一種「高尚」生活狀態的手段。然而,真正的修行,從來不在遠方,也不是某種未來的目標,而是在此時此刻,我們與生活的每一次真實相遇。
什麼是「自然」?是順著生命的節奏活,是看見自己的情緒,不壓抑、不粉飾;是身體累了就休息,餓了就吃,不拿對錯評價來壓迫自己;是允許今天的不完美,安住當下的混亂與不確定;是對自己誠實,也對世界溫柔。
「自然」,不是任性,也不是放縱,而是一種順流而行的智慧。它背後隱含著深刻的覺察與信任——相信生命自有節奏,相信自己會在經歷中慢慢成長,不需要操控、不需要逼迫。
修行,不是目的地,而是你走過的每一步
真正的修行,不是脫離現實的逃避,不是對痛苦的否認,也不是追求某種「靈性優越感」的表演。它是在日復一日的柴米油鹽中學會柔軟,在情緒來襲時學會陪伴自己,在與人相處的摩擦中練習放下防衛,說出真實。
當你能在洗碗時,覺察自己的心是否浮躁;當你在被誤解時,能停下來觀察內心的波動;當你面對生活的不如意,選擇不逃、不怒、不自責,那就是修行的開始。
不是躲進靜室才是修行,而是在混亂中仍保有一絲清明,在煩惱中仍記得深呼吸。
不再追求「理想中的修行人」
我們太容易把修行變成另一種「表現」:我要正念、要慈悲、要平靜,不能發怒、不能懶惰、不能軟弱。於是,我們戴上了靈性的面具,壓抑真正的感受,活得更加緊繃。
但生命不是修行的課題冊,而是可以親身體驗的旅程。所謂「修」,不是修正自己變成別人認可的樣子;而是修回你自己,活得真、活得清醒、活得自然。
回到生活,就是回到本質
種菜、煮飯、照顧孩子、走進市場、接電話、搭公車、道歉、放下、擁抱、哭泣……這些看似瑣碎的事,其實就是修行的道場。
而最大的修行,是允許自己當一個「不完美」的人,活出一個「完整」的自己。
從此,不再執著於修行的成就,不再對內心的混亂感到羞愧,不再逃避生活的不確定。我們只是在每一天裡,好好活著,踏實過日子,誠實面對自己。
這樣的你,早已走在修行的路上。
結語小詩:
修行不是遠方的夢,
而是你每天早起時的微笑,
是忍不住煩躁後的覺察與轉身,
是不再為了「變成更好」而壓抑自己,
而是——
活得像自己,
就足夠了。
在禪宗的傳統中,有一句廣為流傳的話:「一日不作,一日不食。」這不僅是一種生活準則,更道出了修行的真義——修行並不在於離塵避世的靜坐,而是在每一個日常行動中實踐覺察與心性的鍛鍊。這就是「作務」的精神。
作務,即是修行
「作務」是指在禪寺中從事勞動的日常事務,包括掃地、挑水、煮飯、劈柴、種菜、織布等等。在現代社會中,也可以理解為做飯、洗碗、照顧家庭、工作與種植。禪宗不將這些瑣事視為妨礙修行,反而認為它們本身就是最直接的修行方式。
當你洗碗,就全心洗碗;當你掃地,就專注於掃地。不是為了完成任務,而是將每一件事都視為對當下的覺察練習——這就是「在事上練心」。
為何作務更接近真正的修行?
1. 去除分別心:禪者不將「打坐」與「掃廁所」做分別,兩者皆可通向內心的寧靜與清明。這種無分別的心,才是真正的平等修行。
2. 覺知當下:每一次作務的行動,都是與當下合一的機會。你是否能在煮飯時覺察鍋裡水的沸騰、呼吸的流動、情緒的變化?那就是覺知的修煉。
3. 放下執著與自我中心:作務往往單調、重複,容易令人煩躁或自怨自艾,但正是在這些「無趣」的事中,我們學會放下自我,回到簡單與平常。
4. 身心合一:身體的動作與心念合一,不是心在天邊、手在勞作,而是讓每一個動作都充滿心意與當下的覺照。
禪師與日常的智慧
六祖慧能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也就是說,真正的修行不在於形式上的遠離世俗,而是能否在最平凡的生活中覺察自心,發現真理。
白隱禪師也曾教導弟子:「挑水、砍柴,即是佛事。」在行住坐臥中,皆可修行,關鍵不在於所作何事,而在於你是否「在」。
回歸生活,是修行的根本
當我們把修行當作一條逃避現實、追求理想化靈性形象的道路,我們就偏離了本心。而當我們回到生活本身,不再抗拒、不再逃避,願意真誠地過日子,洗碗、工作、對話、入睡,這一切便成為修行的道場。
讓我們從日常的一碗飯、一地塵土、一句問候中,看見生命的光亮。因為,真正的修行,不是變得與眾不同,而是變得與生活和諧同行。
小詩:生活的禪
一把掃帚,掃去塵土,掃不盡的是妄念。
一鍋熱水,煮沸米飯,也煮透了煩惱。
修行不是遠方的名字,
是你每天點起的爐火,
是一雙手,與生活溫柔相擁。
https://vocus.cc/article/68862ad6fd8978000108a76a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