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種情緒,比悲傷更難被接納,那就是——憤怒。
憤怒常常被視為不夠成熟、不夠溫柔、不夠理智的象徵。但對馨俐而言,真正讓她壓抑許久的,不是怒火本身,而是她多年來學會把怒氣嚥下去的習慣。
她曾是個「乖孩子」,習慣微笑,習慣忍耐。每當她憤怒,心裡會響起一句熟悉的聲音:「別這麼沒禮貌」「忍一下就過去了」「不要讓人討厭你」。於是她選擇沉默,直到憤怒化為身體的緊繃與疲倦,化為夜裡說不出口的夢。
raw-image
zoomable
直到有一次,在拓印手作坊裡,有位來訪的學員無意中說了傷人的話,她當場沒有回應,回家後卻一整晚無法平靜。第二天清晨,她拿起一塊粗糙的石頭,直接拓印在手抄紙上,一次、兩次、三次,壓下去時,那些壓抑多年的怒氣終於湧出。
那張紙,像是火焰的痕跡,每一道紋理都粗獷而直接。她驚訝地看著自己拓出來的圖案,不美,甚至有些扭曲,但她卻感覺——痛快極了。
「原來,我也可以不溫柔。
原來,我也可以用怒火創造,而不是毀壞。」
那一刻她領悟:憤怒不是敵人,而是尚未被聽見的正義感、界限與真實。
🔥 憤怒,是想保護什麼的心
憤怒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內心某處「被侵犯」。
也許是尊嚴,也許是界線,也許是渴望的愛、被辜負的信任。
但多數時候,我們習慣把怒氣推開,覺得它「不該出現」。
我們試圖變得理性、成熟、有風度,
卻在這過程中,割斷了最原始的情感。
對創作者來說,這是一種損失。
憤怒若被壓抑太久,就會變形成諷刺、冷漠、麻木;
但如果願意正視它,就能讓它轉化為強大的創造力。
許多改變世界的作品,都來自於對不公的憤怒:
對制度的質疑、對偏見的挑戰、對沉默的控訴。
那些畫筆、詩句、音符裡,都藏著一個人對世界說出的「不!」
💥 把怒火,敲進創作的節奏裡
有一位少年來到馨俐的手作坊時,滿臉不屑。他不願說話,只說:「我不想做無聊的葉子拓印。」
馨俐遞給他一把小木鎚與一塊金屬片,說:「那就把你討厭的東西,打進紙裡吧!」
他一開始敲得用力無比,像是在發洩。但敲著敲著,他開始看見金屬片上的痕跡、陰影、紋路——那是他的節奏、他的語言、他的怒火轉化的形狀。
最後,他低聲說了一句:「我媽從來不讓我生氣。」
那天,他把那張拓印送給母親。那是他第一次不透過傷人,而是透過創作,表達自己的情緒。
🔧 創作,是憤怒的出口,不是毀壞的利刃
馨俐明白,我們都有權利憤怒。
真正的問題不是你生氣了,而是:你怎麼對待那份怒氣?
你可以壓抑、爆發、報復,
也可以——深呼吸,進入情緒裡,把它轉化成創作的能量。
讓怒火在紙上燃燒、在顏料中翻騰、在文字裡發聲。
你會發現,那是一種強大又溫柔的力量——在創造中,釋放,在釋放中,重建。
小語:
「當你敢說:『我很憤怒。』
你就開始守護那個真實的自己。
讓怒火燃出形狀,讓創作點燃意志,
這世界,會因你的誠實而改變。」——馨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