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7月27日 星期日

情緒能量(四):聽自己的聲音

焦慮的低語:寫下心裡的答案
焦慮,不像悲傷那樣沉重,也不像憤怒那樣劇烈。它是一種模糊的緊繃,一種無形的壓力,就像懸在心頭的一根弦,隨時會斷,卻又始終斷不了。

對馨俐而言,焦慮是她曾經最熟悉的感覺。

她會在早晨醒來時突然心跳加快,彷彿有什麼遺漏未完成的事;

會在與人交談後反覆回想對話的每一句,擔心自己說錯了話;

會在夜裡翻來覆去,思緒像蜘蛛網一樣越理越亂,無法安眠。

她曾一度以為,焦慮是她無法創作的原因。但後來,她發現,焦慮不是阻礙,而是一種訊號。它在說:

「停下來,聽聽我在說什麼。」


✍️ 書寫,是焦慮的出口
有一天,她拿起筆,打開一本空白手帳,寫下第一句話:

「我現在很焦慮,因為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一直覺得不夠好。」

她沒有停下來思考句子該怎麼寫得更好,而是任由內心的聲音如實地流出。一句、兩句、三頁……她不再是那個「想寫卻寫不出來」的人,而是一個正與焦慮對話的人。

她發現,當她越誠實地面對那些模糊的情緒,它們就越願意顯形、越能被理解。原來,焦慮就像一個在黑暗中等待被照亮的孩子,一旦你點了燈,它就不再那麼可怕。

📓 焦慮,是未被回應的內在提問
焦慮其實是一種訊息,它往往潛藏著我們還沒說出口的疑問:

我是不是做得還不夠好?

別人會不會覺得我太慢、太差?

我的人生是不是停滯了?

我能不能,允許自己休息?

在手作坊裡,有一位年輕設計師來參加拓印課,馨俐發現她動作緊繃,語速很快,手上的紙總是不滿意,換了一張又一張。

馨俐溫柔地說:「不如你先不要拓印,先寫下你現在的心跳。」

她愣了一下,然後坐在角落的木椅上,安靜了半小時。離開前,她留下那張紙條,上面只有一行字:

「我好怕,我再努力也追不上世界的速度。」

那天,馨俐幫她把紙條拓印進一片銀杏葉上,送給她。

那位設計師輕聲說:「原來我可以停下來,不再只往前衝。」

💡 將焦慮,寫成光的地圖
在創作中,焦慮不該被壓制,它是引導你前往真正問題的指南針。

你可以寫下問號,也可以寫下答案。

你可以記錄呼吸急促的片刻,也可以描繪一段未來的願景。

你甚至可以只寫下:「我現在不知道要寫什麼。」那也很好。

寫,不是為了表現自己,而是為了理解自己。

當你把心裡的雜音寫出來,它就會變成節奏,變成詩。

馨俐說:

「焦慮不會一下子離開,

但當你願意把它寫在紙上,

它就不再盤踞在你心上,

而成了一條回家的路。」

小語:
「如果你正焦慮著,請寫下它,像畫出一張地圖。

每一個你不知道的地方,

終將因你的筆觸而明朗。

你會發現,最深的混亂裡,也藏著最清晰的自己。」——馨俐
 https://vocus.cc/article/688779b5fd897800014a77a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意識到痛苦,才有超越的可能 ——虛假快樂不是幸福,只是幻覺

唯有真實地面對痛苦,我們才可能真正超越它;唯有識破虛幻的快樂,才可能走向真正的幸福。 我們都曾經以為,幸福就是無憂無慮、事事順心、永遠快樂。於是,我們用力去追求能帶來快感的事物:金錢、關係、成就、被喜歡的感覺。只要它們存在,就彷彿我們值得活著;一旦消失,就陷入焦慮與痛苦。 但你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