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9月1日 星期一

深層覺醒(四):逆來順受,面對與承擔,一切都會水到渠成「逆來順受」

不是委曲求全,而是帶著一份淡然,接受當下的考驗;
「面對與承擔」是一種力量,讓我們在風雨中仍能站穩腳步;
而「水到渠成」則是時間與心力的印證,當一切準備成熟,自然會有答案。

像一條河流,不急不躁,蜿蜒過石縫、穿越山谷,終會找到自己的方向。

「逆來順受」以經典文獻、古人智慧的觀點來說明:

📖 儒家經典
《中庸》有言:
> 「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
人在逆境中,能不被情緒牽引,保持心境安定,便是「順受」。這不是消極忍耐,而是懂得「守中」,以不偏不倚的心態來承擔。

《論語·顏淵》:
> 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
孔子強調,遇到不如意,不抱怨天地人事,而是從自身學習與修正,這就是「逆來順受」的修養。

📖 佛家典籍

《法華經》說:
> 「一切皆空,受之無礙。」
面對順逆境界,若能體悟「無常」,則一切境遇皆能坦然接受。逆來不怨,順來不喜,皆是修行的功課。

《金剛經》:
>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不要執著於順逆,不論順境逆境,心都不被困住,才是真正的自在。

📖 道家智慧

《道德經》有言:
>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逆境中往往隱藏著轉機,若能逆來順受,不與之爭,反而因柔克剛,迎來契機。

莊子《逍遙遊》:
> 「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
把順逆都當作天地自然的一部分,悠然承受,方能超然自由。

📖 古人詩詞

蘇軾《定風波》:
>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面對逆境,灑脫而行,「一蓑煙雨任平生」正是「逆來順受」的最佳寫照。

陶淵明《飲酒》:
>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即使生活艱困,他仍能自適安然,把逆境活成恬淡的風景。

✨ 總結:
「逆來順受」並非懦弱退讓,而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
儒家強調承擔與內省。
佛家提倡看破無常,不住於境。
道家主張順勢而行,以柔化剛。
詩人則把它化為灑脫的人生態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世道人心(六):選舉口水

問:只要選舉到了,就開始爆料,但平日裡,這些危機都在,誰真正關心? 答: 你這句話點出了政治生態的矛盾: 在平常的日子裡,社會中早就存在許多問題與危機,但它們往往被忽略、被掩蓋,甚至被習慣性地忽視。等到選舉來臨,這些「沉睡的議題」才突然被翻出來,成為候選人彼此攻擊的武器。 這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