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時候,看見自己的內心,是從來沒有發現的潛在心理,而這樣的潛在心理,是那麼難以接受,羞辱感十分強烈,然後,在面對與逃避之間,決定成長與退縮。
經歷了生命的低潮,願意承認自己的不堪,願意愛自己,願意畫清界限,把對外付出的一切,收回到自己身上。
在不斷選擇中,從無意識地被控制,到有意識地抉擇,慢慢走出一條新生的路,再也不回頭。
原來,我從來不懂得愛是什麼,只是被吸引到那些人身邊,然後,一次次受傷,把自己消耗掉,以為這樣,我就能得到我的渴望。
然而,殘酷的現實,終於讓我醒過來,我本自具足,何需向外求取?
從此,我越來越安靜,越來越平靜,也越來越清淨。
看見榮格關於共情者與自戀者的相互吸引,也就恍然大悟,所有的答案都在內心的渴望,無意識地成為拯救者,最後,精疲力盡之下,為自己而活,不再期待,不再向外,而是真正有意識地活著。
於是,共情者與自戀者的雙人舞蹈,共情者終於從拯救者的角色,付出太多,失去自我,犧牲自我中離開,看見自己的渴望與被愛的需求,而找回自己,愛自己,活出真實的自己,最後得到真正的自由。
分析,以榮格的心理學說明
為什麼共情者總被自戀者吸引?
榮格心理學分析
1. 共情者與自戀者的舞蹈
意涵:共情者(Empath)與自戀者(Narcissist)的關係,其實是一種互相吸引的心理動態。共情者容易進入「拯救者」角色,試圖修補對方的破碎;而自戀者則無意識地尋找願意無限給予的人。
榮格視角:這是「陰影投射」的舞台。共情者將自己內在被壓抑的渴望與匱乏投射在自戀者身上;自戀者則將脆弱與依賴壓抑在陰影裡,轉而展現出過度膨脹的自我。
2. 共情者的拯救角色與自我犧牲
意涵:共情者陷入「人格面具」的陷阱,把「我是善良、無私、能夠治癒他人」當作自我價值的來源。
榮格視角:這是典型的 面具與陰影的分裂。表面上(面具)是奉獻與愛,但在陰影裡卻隱藏著「被需要、被愛、被肯定」的渴望。過度拯救,反而成為自我迷失。
3. 離開:看見自己的渴望與需求
意涵:當共情者意識到自己不只是「給予」的一方,也有「渴望被愛」的需求,這是一種自我覺察。
榮格視角:這是 陰影整合 的開始。她看見了自己原本壓抑的需求,承認「我也想被愛」,從而打破「只能付出、不能索取」的單一角色。
4. 找回自己,愛自己
意涵:不再依賴拯救他人來證明自我價值,而是能夠接納自己完整的光明與黑暗。
榮格視角:這是「阿尼瑪/阿尼姆斯」的轉化。共情者不再在外部尋找失落的另一半,而是開始在內在建立對自己靈魂的連結。
5. 活出真實的自己,得到自由
意涵:脫離共依存的關係,不再陷入情感的囚籠。
榮格視角:這是 個體化(Individuation) 的階段。共情者整合了面具與陰影,學會既能付出,也能保有邊界;不再被他人角色綁架,而能真實地展現「我是誰」。
總結
在榮格心理學裡,這段旅程其實就是 從投射到整合,從失落到覺醒,從面具到真我 的過程。
舞蹈開始:投射與面具 → 吸引、糾纏
中段:陰影浮現 → 犧牲與失落
覺察:看見需求 → 開始整合
終點:自愛與自由 → 個體化的完成
 https://vocus.cc/article/68ac69d8fd89780001dcbd9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