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8月24日 星期日

覺察中退讓,是成熟與智慧;恐懼中退縮,是自我否定

退讓,還是退縮,在人際互動中的覺察。分析,並引經據典說明



「退讓」與「退縮」表面上看似相近,都是一種「不爭」,但背後的心理動機卻大不相同。

一、概念區分
1. 退讓
出於成熟的覺察與選擇。
並非否認自我,而是基於全局、情境或關係的需要,暫時讓出空間。
含有「理性」與「善意」的成分,類似《論語‧里仁》所說的: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君子能成全別人的好事,即使自己有所退讓,也不覺得損失,反而是德行的展現。

2. 退縮
源於恐懼、自卑或逃避。
它是一種不敢直面問題的姿態,長期會造成壓抑與不安。
老子在《道德經》中提到:「貴以身為天下,則可以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則可以託天下。」
這裡的「以身」並不是否定自我,而是保有中心。若一味退縮,失去自我,則談不上「寄天下」。

二、心理層面的差異
退讓 = 意識到「此刻堅持不必然帶來最好結果」,因此選擇放手。這是一種力量的轉化。
退縮 = 害怕衝突或被否定,於是收回自己本應有的立場,往往伴隨懊悔或不甘。
現代心理學也有類似觀點。卡爾‧羅傑斯(Carl Rogers)強調「真誠一致(congruence)」,若一個人不敢表達內心真實感受,反而壓抑退縮,就會產生內外不一致的張力;而若是清楚自知、主動選擇退讓,那就是一致性的展現。

三、人際互動中的覺察
何時該退讓?
當爭執於全局無益、當對方需要被理解、當自己的堅持不是「核心原則」時,可以退讓。這不是失去,而是保存能量,維護關係。
何時不該退縮?
當對方踐踏底線、涉及尊嚴或長遠傷害時,退縮只會助長對方。孔子說:「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若失去堅毅,連自己都無法安立。

四、舉例
假設在職場會議中,兩人對專案有不同看法:
退讓:我知道自己的方案也可行,但主管明顯偏向另一方案,而它也能達到目的。此時退讓不是失敗,而是專注於專案的完成。
退縮:其實我的方案更合適,但因怕被質疑,不敢提出,最後懊惱不已。

✨ 總結
退讓,是「有力量的柔軟」;退縮,是「因恐懼而消失」。
在覺察中選擇退讓,顯示的是成熟與智慧;在恐懼中退縮,卻是對自我的否定。
《莊子》有言:「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能在該退的時候退,該堅的時候堅,才是真正的人際智慧。

raw-image
zoomable



故事:退讓與退縮的邊界
一、職場裡的海珺
海珺今年四十八歲,是一間科技公司的專案部門主管。多年來,她以沉著與圓融著稱,面對再棘手的專案,總能協調出一個大家願意接受的方案。
那天的部門會議,討論一個關鍵客戶的需求。兩位資深工程師爭論不休,一個堅持「穩健優先」,另一個主張「創新突破」。會議室裡的氣氛逐漸緊繃,空氣中瀰漫著火藥味。
海珺看著爭論的同事,沒有急著表態。她知道,如果繼續對峙下去,只會延遲進度。於是,她緩緩開口:「既然大家都認為客戶的信任是第一位,那我們先採用穩健方案,後續再開一個子專案來嘗試創新,好嗎?」
一瞬間,氣氛緩和下來。眾人點頭附議。海珺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她懂得退讓,不是因為懦弱,而是因為專注於全局。
多年來,她靠著這份「進可攻退可守」的智慧,讓部門井然有序,也讓自己成為公司倚重的中流砥柱。

二、家庭裡的海珺
然而,回到家中,她卻像換了一個人。
志文是她的丈夫,兩人結婚二十多年。志文性格直率,有話就說,遇到分歧時常會提高音量。海珺習慣性地沉默,將心底的不滿壓下。
「怎麼又忘了繳水費?你不是最細心的嗎?」志文有時不耐煩地抱怨。
她只是低下頭,小聲回:「嗯,我等一下補繳。」
晚餐時,她想建議週末去看展覽,但話到嘴邊又吞了回去。她怕對方嫌麻煩,怕爭論讓氣氛僵硬。於是,她選擇退縮。
日子一久,她開始感覺自己在婚姻裡逐漸消失。明明在公司裡能領導一個部門,卻在最親密的關係裡不敢表達。那份落差讓她心裡壓抑,夜深時常常輾轉難眠。

三、旅行的契機
那是一個深秋的午後,海珺踏上了前往古城的列車。窗外的田野被夕陽染成一片金紅,車廂裡的乘客談笑著,而她卻靜靜望著流動的風景,心裡盤旋著未曾出口的壓抑。
抵達古城後,她住進一間老旅館,木質的樓梯散發著歲月氣息,牆上掛著泛黃的照片。這城市的一切都像是從時間縫隙裡走出來,帶著沉靜與蒼老。
第二天清晨,她走在石板路上,偶然看到一位老婦人推著木車販賣鮮花。海珺停下腳步,看著一束束色彩斑斕的花。老婦人遞來一枝白色的菊花,微笑著說:「旅行的人,記得為自己帶一朵花。花不只是給別人的,也是提醒自己還在綻放。」
那句話像一顆小石子,投入她心湖。她想起自己多年來,總是照顧他人、成全他人,卻很少真正「帶一朵花」給自己。
午後,她在廣場邊的咖啡館坐下。街頭藝人唱著一首古老的歌,旋律輕輕牽動她的心。旁邊的桌子坐著一位年輕女孩,正埋頭寫日記。女孩忽然抬頭,與她對視,笑著說:「我每天都會寫一頁,哪怕只是幾行,因為這樣我才知道自己存在過。」
海珺怔住了。存在過——這兩個字像雷聲般撞擊她。她意識到,自己在婚姻裡退縮的樣子,彷彿抹去了自己的存在。她不是沒感覺、不是沒想法,只是習慣隱藏,讓愛淪為單方面的妥協。
夜幕降臨,她走回旅館,心裡翻湧著從未如此清晰的感覺。坐在陽台上,她拿出筆,學著那女孩的樣子,在日記本上寫下:
「我值得被聽見,我也要為自己帶一朵花。」
那一刻,眼淚潸然落下,但心卻第一次感到輕盈。

四、勇敢的表達
旅行結束後,她回到家。
志文像往常一樣,邊看新聞邊說:「你這次一定又買了一堆沒用的東西吧?」
過去的她,會沉默笑笑。但這一次,她深吸一口氣,鼓起勇氣說:「志文,我想告訴你一件事。其實,很多時候我不是不在乎,而是害怕爭吵,所以選擇不說。但我心裡很累,也很渴望能和你分享真實的想法。」
客廳裡頓時安靜。
志文放下遙控器,愣了一下,眼神裡閃過意外與愧疚。他走過來,輕輕握住她的手:「原來你一直在忍著,我還以為你對什麼都無所謂……謝謝你願意說出來。以後我們慢慢練習,好嗎?」
那一刻,海珺感到多年來的心結鬆開了。

五、婚姻的新篇章
日子因她的覺醒而緩緩改變。
剛開始,海珺仍然不習慣把感受直接說出口,但她提醒自己:退讓是選擇,退縮是恐懼。她願意練習區分。
有一天,兩人準備週末出遊。志文想開車去山裡露營,她卻早已計畫好要看一場畫展。以往的她會沉默,順著對方意思,但這次,她深吸一口氣,平靜地說:
「志文,我知道你想親近大自然,但這場畫展對我很重要,我等了一整年。我希望你能陪我去。」
志文皺起眉,剛想反駁,卻被她眼神裡的堅定打斷。他沉默片刻,忽然笑了:「你終於說出來了。老實說,我也不是一定要露營,不如我們先去看展覽,隔天再上山?」
海珺愣了一下,眼裡泛起光亮。過去無數次的退縮,讓她以為爭執一定會導致對立,卻沒想到,真誠表達反而帶來更好的結果。
從那之後,他們開始養成一個「約定」:
當其中一人想法不同時,先不要急著否定,而是先說「我想理解你」。然後,彼此耐心傾聽,再尋找能同時照顧雙方的方式。
有一次,晚餐的菜色引發小爭執。志文想吃肉,她則想繼續清淡飲食。以前,這種話題她一定沉默相讓,但這次,她輕聲笑著說:「我知道你想大口吃肉,但我也想顧健康。不如我們煎一塊牛排,你吃大部分,我分一小口,然後我再多炒幾盤蔬菜,行嗎?」
志文哈哈大笑:「這樣才像真的搭檔嘛!」
那一刻,海珺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自在。不是因為沒有分歧,而是因為分歧裡依然能牽手前行。

六、覺察的領悟
某個周末,他們一起在廚房做早餐。陽光透過窗簾灑進來,麵包香氣瀰漫。志文哼著歌,她在一旁切水果。那畫面平凡卻安定,像是一種深深的答案。
她忽然想起那位古城老婦人說的話——「旅行的人,記得為自己帶一朵花。」
此刻,她明白了:這朵花,就是她學會為自己發聲的勇氣。
她轉頭看著志文,笑著說:「我們現在,真的像最好的伴侶了。」
志文抬起頭,眼神溫柔:「不是現在,而是從你願意說出心裡話開始。」
兩人相視一笑,窗外的陽光,灑落在餐桌上,也照進了他們的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世道人心(六):選舉口水

問:只要選舉到了,就開始爆料,但平日裡,這些危機都在,誰真正關心? 答: 你這句話點出了政治生態的矛盾: 在平常的日子裡,社會中早就存在許多問題與危機,但它們往往被忽略、被掩蓋,甚至被習慣性地忽視。等到選舉來臨,這些「沉睡的議題」才突然被翻出來,成為候選人彼此攻擊的武器。 這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