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世道人心(二):不一定要成為好人,但要認清身邊的小人

當一個人風光的時候,根本看不出來誰是真心的,誰是虛情假義。直到落魄了,真正的朋友不會嫌棄,還會全力相挺。
因為那些虛偽的人,會露出真面目,表現出嫌棄和厭惡,甚至嘲笑和侮辱。
所以,當一個人從谷底走出來,就會了解人性,也會辨識出真正的友誼,得到真正的幫助,同時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不再受到虛偽奉承的人,所蒙蔽而失去所有。

故事:低谷識人,重生見光
主角:陸以晴
年齡:42歲
身份:前廣告公司創辦人,現轉型自媒體與講師

風光時的世界
陸以晴曾是業界的風雲人物,三十多歲便創立自己的廣告公司,年營收千萬,出入有司機、聚會有名人、朋友一呼百應。她的生活精緻、節奏快速,社交媒體上總有一群人「圈她入鏡」,讚嘆她的品味與能力。
她以為這些人都是真心朋友,他們總在她身邊笑著、讚美著、舉杯慶祝。
她不吝於提攜他人,幫助過不少人,安排案子、介紹資源、解決麻煩。她以為這份「付出」能換來未來的「真誼」。

一次重擊:從雲端墜落
公司因一場投資糾紛陷入財務危機,連續幾個大型案子延遲付款,最後不得不宣告解散。她從光環中跌下,搬離辦公室,賣掉名車,甚至暫時搬回老家的閣樓。
她發訊息給曾經常來往的十幾位朋友——有人已讀不回,有人以「最近很忙」為由推託見面,還有人直接勸她「換個跑道吧,不然太丟臉了」。
更令她心寒的是,那些她曾幫過、提拔過的人,有人冷眼旁觀,有人甚至轉而與她的對手合作,還有人在背後暗中嘲諷她「以前那麼囂張,現在也有今天」。

從沉默中,走出幾道光
有幾個人,意外地站了出來。
一位大學時期的室友,已多年未深交,聽說她出事後主動聯繫,邀她到自家鄉間住幾週:「換個空氣,別急著爬起來,先讓自己好好喘口氣。」
一位曾被她默默幫過的客戶,在她最低潮時寄來一筆無條件的預付款:「我知道妳一定還會站起來,我只是希望妳不要放棄妳自己。」
還有一位,曾經被其他人視為不起眼的同事,如今在她的社群留言:「我曾經看妳怎麼帶領一整團隊,妳比任何人都值得重新出發。」
這些關係,在她風光時幾乎沒引起注意,如今卻如靜水流深,支撐她在痛苦中緩緩站起。

她重生了,帶著辨識與溫柔的鋒利
兩年後,陸以晴轉型為個人成長與創意生活的講師,也經營自己的自媒體頻道,談失敗、談人性、談真誼。
她開始用自己經歷過的黑暗,去照亮他人的困頓。她不再輕易親近一個「說話好聽」的人,但她會在一個「默默在場」的人身上,看見光。
她不再為了成為好人而委屈自己,但她會為那些真正需要幫助、也願意自助的人,伸出手。
她說:「真正的友情不是一起喝酒,而是能一起熬過沒酒喝的時候。」
她寫下這段話:
> 「你不用成為所有人眼中的好人,
你只需要看清誰是真人。
谷底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看不清那些笑臉背後的利刀。
而幸運的是,痛過之後,心會慢慢變得明亮。
明亮到,可以照見人性,也可以辨識真誼。
然後你會成為那個,不再被奉承蒙蔽,也不再被低谷困住的人。」

谷底之後的舞台
這場演講是在一間大學的演藝廳舉行,主題是《谷底識人:失敗之後的重生與辨人之道》。台下坐著學生、創業者、心理系的老師,也有曾經被她影響的自媒體追隨者。
陸以晴站上台,穿著簡單的灰色長外套與棉麻襯衫,與她從前廣告女王般的華麗形象截然不同。
她打開簡報,只放了一張照片——是她那段搬回老家後的閣樓,一盞小燈,一張矮桌,一疊筆記本。
她笑了笑說:「這不是失敗的證據,是我人生重新開始的地方。」
她開始訴說自己的故事,不誇張,不戲劇化,只是溫和卻篤定地說出真實:
「當你身上沒有價值可被利用時,身邊會留下來的是誰?這才是真正的朋友篩子。」
講到後段,台下的氣氛沉靜而凝聚,很多人低頭記錄,也有些人眼眶泛紅。

現場問答環節
主持人開放現場提問。一名年輕男子舉手,站起來問:
「請問陸姐,如果我已經發現身邊很多人其實只是逢場作戲,我該怎麼辦?直接切斷關係嗎?還是要裝傻繼續應酬?」
陸以晴微微一笑,停頓幾秒後說:
「你不必撕破臉,但也不需要再傾心付出。
你可以溫柔地退場,不用帶恨,也不用留戀。人際關係裡,最痛的不是背叛,而是你明知道對方虛偽,卻還強迫自己相信那是友誼。」
她停頓一下,補充:
「人生需要留白,也需要留位子給對的人。這個過程叫做『清場』,不是冷漠,而是讓真正的連結,有機會靠近你。」

一位坐在後排的中年女性,也舉手問:
「陸老師,妳怎麼從那麼深的低谷走出來的?有什麼特別的轉折點嗎?」
她沉默了幾秒,回憶浮上眼底。
「那時候,有一個夜晚我特別難過,覺得被所有人拋棄。我在筆記本上寫了一句話:
『就算沒有人拉我,我也要自己站起來看看,自己能走到哪。』
我後來才發現,真正讓人站起來的,不是誰的幫助,而是你不願就此躺下的那個念頭。從那天起,我開始每天寫日記、重建生活習慣、讀書,哪怕沒人看見,沒人關心。」
她看著台下說:
「你不需要大轉折,你只需要每天一點點——每天往回自己的心靠近一點點,那就是重生的開始。」

演講結尾,她留下這幾句話:
> 「你不需要活成別人滿意的樣子,
你只需要成為自己信得過的樣子。
風光的日子會走,低谷也會過,
但看清了誰是真,誰是假,那就是你的收穫。」

台下響起長時間的掌聲,有些人含著淚,有些人低頭深思。那是一場不煽情卻極度真實的演講,如鏡照人心。

raw-image
zoomable



嘉儀的琴聲:重生的和弦
那天的演講結束後,倪嘉儀坐在椅子上好久,遲遲沒有離開。她把雙手緊緊抱在胸前,彷彿那樣才能穩住自己快要潰堤的情緒。
她不是第一次聽演講,但卻是第一次,在一個陌生人身上,看到那麼真實的自己——那種被拋下、被否定、被嘲笑、被迫承認「原來自己沒那麼重要」的無力與羞辱。
她曾經也是眾人注目的才女,音樂比賽常勝軍,擔任公司行銷部主管,說話犀利、手腕果斷,朋友圈裡總有人仰望著她。但幾年前,一場職場鬥爭讓她從頂峰跌落,一夕之間失業、被誤會為造假者,連最信任的同事也背叛她。那場風暴徹底摧毀了她對人性的信任。
從此,她封閉自己,搬到郊區租屋,不再彈琴、不再社交,日復一日渾渾噩噩。

從書寫傷口開始
那晚回家,嘉儀點開筆電,寫下這段話:
> 「我失去了所有光環,也失去了自己。
我被拋棄、被誤解、被踐踏。
但我想試著承認:我現在很無助,也很痛。
也許,這是我重生的起點。」

從那天開始,她每天早晨寫一頁日記,有時是過往的傷痕,有時是現在的感受。這些文字不為誰,只為讓自己看見——自己還在,還沒死,還有知覺。
慢慢地,她開始重拾琴鍵。
指尖一開始僵硬顫抖,但第一首彈出來的,是她十二歲時最愛的那首〈天空之城〉。她一邊彈一邊哭,卻也一邊微笑。她知道,那個被遺棄的內在小孩,在這一刻被接住了。

走向街頭與校園的旅程
嘉儀在社群平台上發了一張照片,是她站在捷運出口旁,彈琴的背影。她寫道:
> 「給自己一個機會,在風裡彈一首歌,看看還有誰願意停下來聽。」
她報名了街頭藝人審核,順利通過。從小巷口、夜市邊,到週末市集,她用音樂交換路人的笑容。每當有人駐足、輕輕點頭、投下銅板,她都會在心裡默念:「謝謝你證明,我還有價值。」
一次偶然的機會,她在青少年輔導中心彈奏,被一位心理師聽見。對方邀她走進校園,為患有情緒障礙的學生演奏。這一演,讓她重新找到「連結」的感覺——她不只是演奏者,而是那份沉默中的陪伴。

她與學生組了一個樂團:「共鳴者」
一群不被理解的孩子們,開始因她的琴聲打開心房。有沉默寡言的鼓手,有情緒起伏劇烈卻唱歌極具穿透力的主唱,也有自閉症譜系的男孩,喜歡用貝斯重複一段段節奏。
他們組成了一個樂團,取名為「共鳴者」。因為在無數個無法被世界理解的時刻,他們卻在音樂中彼此產生共鳴。
這個樂團開始在公益活動演出,演奏他們寫的歌,內容談創傷、孤單、走過黑夜與希望。每場演出,嘉儀都站在一旁,用鋼琴為他們鋪出一條柔軟的光。
她終於寫下這段話:
> 「我不再問自己『為什麼會失敗』,
而是問自己『失敗後,我想怎麼活』。
我曾想離開這個世界,
現在,我願意為另一個沉默的靈魂,
彈一首聽得懂的歌。」

嘉儀不再渴望當年那種耀眼光環,而是每天彈琴、寫字、教學、陪伴,把自己過去那段崩潰的記憶,轉化為他人療癒的種子。
她找到了一片真正屬於自己的天空——
不是競爭中的高處,而是關係中的溫度;
不是舞台上的聚光燈,而是生活裡的一縷晨光。

重奏:古建偉的轉變與重生
跌落的瞬間,世界變了
古建偉曾是全校最風光的學生——衣著總是最新潮、手機永遠是最新款,午餐總請朋友們喝飲料、吃點心,身邊圍繞著一群巴結他的同學,表面上熱絡地喊他「哥」,其實個個只想分一杯羹。
他享受那種被追捧的感覺,走路帶風、講話大聲,從不正眼看那些沉默或窮困的學生。對他來說,「朋友」就是能讓他風光的人;而他眼裡沒用的人,只配被他無視。

直到——父親公司遭到詐貸調查,母親身心俱疲臥病,家中資產全數凍結拍賣,所有的光鮮全在一夜間消失。
學校傳言滿天飛,有人背後議論:「他以前那麼囂張,活該倒楣!」、「一落難,看誰還鳥他?」
原來的「兄弟」們紛紛避開他,甚至故意在他面前說:「最近真的很窮耶,我可沒多餘的錢請你吃飯喔。」
建偉搬進城市邊緣的違建社區,居住條件惡劣,蚊蟲多、空間狹窄。他開始出現嚴重的情緒問題,一言不合就摔東西,甚至暴怒打人。老師也對他敬而遠之,心理輔導老師嘆口氣:「他的情緒問題太嚴重,我們也無能為力。」

一碗滷肉飯,一雙沒有離開的眼睛
就在他以為全世界都拋棄他的時候,有一個人卻悄悄地出現——
那是班上一位平時默默無聞的同學小楊。他沒有說太多話,只在某天下課後遞給建偉一碗熱呼呼的滷肉飯。
「我知道你最近不好過,這家我家巷口的滷肉飯滿好吃的,你試試。」
建偉沒有接話,但眼眶突然有點濕。
那一頓飯,是他近一個月以來吃得最安心的一餐。沒有附帶條件,沒有嘲諷語氣,只有平常心的陪伴。
那一刻,他終於明白——原來朋友,不是那群只在你有錢有勢時圍著你笑的人,而是,在你最窮最糟糕的時候,還願意坐下來陪你吃一碗飯的人。

嘉儀的琴聲,敲開封閉的心門
在輔導老師的安排下,建偉進入音樂療癒課程,第一次見到嘉儀。
他一開始不屑地坐在角落,耳機開最大聲,裝作什麼都聽不見。但當嘉儀彈起一首名為《塵埃之光》的鋼琴曲時,他的手指竟不自覺地跟著敲節拍。他感覺那旋律像是某種不斷呼喚的聲音——
「你還在嗎?你還願意活下去嗎?」
課後他悄悄留了下來,看著嘉儀收琴。
「你以前……有過低潮嗎?」他問。
嘉儀回頭看著他,微笑:「有啊,很深。深到我以為一輩子都爬不出來。」
那天開始,建偉漸漸打開心房。他開始參與音樂練習,在鼓聲中發洩情緒,在合奏中找到連結,情緒開始穩定,不再動不動暴怒。他學會了用節奏代替吼叫、用旋律說話。

重建的力量:樂團「共鳴者」的成立
幾個月後,建偉主動向嘉儀提議:「我想加入你們的樂團。」
他被安排為打擊手。從前的他只會用拳頭解決情緒,現在他用雙手敲出一首首節奏穩定、情感飽滿的鼓聲。
他和嘉儀一起帶領學生組成「共鳴者」音樂團隊,進入社區、學校、育幼院,用音樂陪伴那些與他一樣曾經自卑、破碎、被誤解的孩子。
每一次演出,他都會站上台,真誠地說:
> 「我曾經以為自己完蛋了,直到有人用音樂救了我。
所以現在,我想把這份力量,傳給下一個你。」

結語:他終於學會低頭,也學會抬頭
古建偉如今不再走路帶風,但他的眼神比過去更堅定。那是一種,經歷過崩潰、重組後的深刻寧靜。
他說:
> 「曾經以為只有站在高處才有價值,
後來才發現——真正有力量的人,
是能在低谷裡,也願意為別人彈奏一曲的人。」
他與嘉儀,一個來自陰影,一個走過廢墟,成為彼此最堅強的戰友。
而他們的音樂,繼續走入更多破碎的心裡,為這個世界,奏出一首又一首的重生之歌。

辨識真人與小人
當我們談「辨識真人與小人」,往往不是指表面上的好壞,而是從內在誠實、動機清明、是否真正能與人共處共苦的層面來理解。若從榮格心理學與佛教思想交叉觀照,能更深入地理解何謂「真人」與「小人」,也幫助我們看清人性與修煉自己。

一、榮格觀點:面具(Persona)與陰影(Shadow)
榮格認為,我們在人群中生活時,都戴著「面具」(persona)來適應社會角色。但面具之下,藏著的是我們壓抑、不願承認的「陰影」。
● 小人往往活在「面具」之中
他們善於表演、逢迎、模仿道德與仁義,但這些只是為了獲取好處、維持形象,並非真正出於本心。他們不願意面對內在的陰影,反而把壓抑的部分投射到他人身上,例如批評別人、製造紛爭、踩著別人上位。
● 真人勇於面對自己的「陰影」
一個內在成熟的人,不否認自己的情緒、脆弱與慾望,也不需要過度掩飾。他可能不完美、不討喜,甚至會讓人覺得「太真實」,但這份真實,正是他擁有整合內在光明與黑暗的力量。他不以表象討好,也不因權勢而改變立場。

二、佛教觀點:我執、貪嗔痴與善知識
佛法教我們觀察內心的三毒:貪、嗔、痴,與對「我」的強烈執著——這些是小人心性的根源。
● 小人以「我」為中心,一切出於計算
小人行善或交往,多半出於貪求利益、權力、控制,表面親切,實則內心常懷猜忌,若利害不合,便立刻翻臉。這樣的人被稱為「損友」或「惡知識」,會令人迷失方向、增長煩惱。
● 真人如「善知識」,令人內心安穩
真正的朋友,佛教稱為「善知識」,即能幫助你看清自己、覺察煩惱、引導向善的人。真人不以表象評價人,不急著給建議,也不陷入八卦與操控。他的存在,會讓你自在、清明,有種「安住當下」的寧靜感。

三、兩者交會的洞見:識人,亦是識己
榮格說:「我們看不清他人,是因為我們尚未看清自己。」
佛陀也說:「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辨識小人與真人,不是教我們批判別人,而是學會在心中安放一面「鏡子」——
鏡子映照的,不只是別人是否真誠,也照見自己是否被情緒、欲望與面具所綁架。
真正的識人,是一場內在的修煉——當你越能承認自己的陰影與無明,就越不會被外界的虛假所欺。

四、心法提醒:
> 小人之所以讓人痛苦,往往不是因為他壞,而是我們自己一度信以為真。
所以,從外界的失望中回望自己,才是真正的智慧之路。

五、靜心練習:辨識真偽的內觀問答
在遇到一個關係讓你起疑時,請靜下來問自己以下幾個問題:
1. 當我失意或不再有利用價值時,這個人會留下來嗎?
2. 他與我相處,是基於真心的交流,還是交換與算計?
3. 在他面前,我能做自己,還是必須小心翼翼地表演?
4. 這段關係讓我成長,還是常常陷入疲憊與自我懷疑?
請記住:答案不在他人言語,而在你內心的感受與直覺。

如何與小人共處,又如何守住本心?
榮格會說:你必須認識自己潛在的陰影,佛陀會說:你要照見「無我」的實相。從心理學與佛法來看,這都是一場與自己為主、與他人為輔的修行。
以下,將分為四個面向回答:
一、辨識小人,不是為了排斥,而是為了清明
「小人」不一定邪惡,更多時候,是活在我執、貪嗔痴中的人。他們常常:
在順境時親近你,逆境時遠離你;
在言語上諂媚,行為上暗藏操控;
習慣扭曲事實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你無法改變他們,但可以看見而不被拖進他們的戲碼。榮格說:「被你壓抑的特質,會在他人身上激怒你。」這也是提醒我們,與小人相處時,先覺察內心是否也有投射與陰影。

二、與小人共處,不是妥協,而是保持距離與覺知
你無法選擇同事、親戚、某些社交關係,但你可以選擇不深交。
不對小人袒露內心,因為你的脆弱會被拿來利用;
不與之爭辯是非,因為他們不在乎真理,只在乎輸贏;
不迎合、不憤怒,只做鏡子,不做海綿。
佛法中強調「緣起性空」——人不是永遠的敵,也不是永遠的友,他只是你生命中的一段緣。對小人,要學會善巧方便,留心應對,但不以仇恨相對。

三、守住本心,先要安住自己
小人最擅長的,是製造混亂與操控情緒,讓你懷疑自己、動搖判斷。
要守住本心,請記得這三點:
1. 你是誰,不取決於他人的評價與態度
 他人的誤解或否定,是他們的投射,不是你的真相。
2. 不被情緒牽著走,而是成為情緒的觀者
 榮格說:「情緒是通往潛意識的大門」,請你走進去,不要被它推出來。
3. 不忘你的初衷與信念
 每當你被外界撼動,請問自己一句話:
 「當初出發時,我的心是什麼模樣?」

四、轉化的力量:善知識 vs. 惡知識
佛法說:世間有兩種人對我們影響最大:
惡知識:讓你遠離本心,充滿煩惱;
善知識:提醒你初心,導引你向善。
即使遇到小人,也不必心生怨懟,可以把他當作提醒你修行的「逆增上緣」——就像磨刀石,讓你更清楚自己的價值,練習不掉入情緒反應。

五、靜心練習:本心四問法
每當你在一段令你消耗的關係中迷失時,請找個安靜角落,閉上眼睛,誠實地問自己這四個問題:
1. 這段關係,讓我感覺自己更自由,還是更焦慮?
2. 我是否因對方的情緒而失去了判斷與節奏?
3. 我是否在這段互動中忘記了我的原則與底線?
4. 我想成為什麼樣的人?此刻的我接近了嗎?
請在日記中寫下這些答案,觀察情緒的源頭,並溫柔地把心拉回來。

結語:鏡子裡的智慧
> 小人教會你設界線,善人教會你溫柔自己,真正的修行,是在紅塵中保持清明,不丟失初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世道人心(二):不一定要成為好人,但要認清身邊的小人

當一個人風光的時候,根本看不出來誰是真心的,誰是虛情假義。直到落魄了,真正的朋友不會嫌棄,還會全力相挺。 因為那些虛偽的人,會露出真面目,表現出嫌棄和厭惡,甚至嘲笑和侮辱。 所以,當一個人從谷底走出來,就會了解人性,也會辨識出真正的友誼,得到真正的幫助,同時幫助真正需要幫助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