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來,我慢慢悟出人際關係最荒謬的事,就是有人唯恐天下不亂。
在一般人的認知裡,總希望順順利利,和和氣氣,努力做個好人,幫助團體完成艱巨的任務,但經常有人的地方,就有紛爭。紛爭,似乎是避免不了的。
於是,這個好人就非常疲憊,心灰意冷。
其實,所有的紛爭都來自於期待,有期待就有紛爭。
總是希望每個人都和睦相處,這就是期待。
總是希望事情依照自己的意思去達成,這就是期待。
如果當中出了問題,馬上就會相互責備,紛爭便開始。
這個世界是各種不同的人事物所組成,紛爭是必然的。
寫一個故事來說明,把紛爭看成稀鬆平常的事,就不容易有紛爭。
raw-image
zoomable
故事:期待愈深,紛爭愈重
主角:左麗心
身份:某大型企業專案主管
年資:十五年
左麗心是一位人人稱讚的好主管——溫柔、耐心、做事公正不偏,總是設身處地為每一位同事著想。她相信:只要用心對人,就能換來團結共好。
在這次公司大專案中,她被指派為總負責人,帶領三個部門共同完成跨區域整合任務。
一開始,她為了避免衝突,刻意淡化權威,總是說:「大家覺得怎樣都好,重點是和睦。」她努力讓每個人都滿意,開會總是一次拖過一次,永遠不給否決,也不畫底線。
沒想到,問題卻一樁接一樁地來。
第一週,部門爭功搶位
市場部搶著要主導品牌端口,業務部不甘示弱,堅持由他們主控訊息發送;設計部則悶聲不響,拖延出圖,說是要「等前面講好再動手」。
左麗心一邊開會協調,一邊私下安撫,每天下班後都回家倒頭大哭。
她心想:「怎麼會這樣?我這麼努力地讓大家合作,為什麼反而問題更多?」
第二週,團隊內部互相推責
某一次簡報失誤,沒人認錯,反而互相指責。麗心氣得拍桌,說出從不說的重話:「你們不要只想著保護自己,現在應該想怎麼彌補才對!」
沒想到她剛走出會議室,後頭立刻有人對她貼標籤:「果然還是這種主管,表面一套、私底下發火。」
這時,一位資深前輩私下對她說:
「麗心,你太想讓大家都好,反而變成沒人真的好。人不是靠期待來合群的,而是靠界線與清明。你要看懂的是——紛爭不是異常,是常態。你接受了,心才會定。」
第三週,她做了一件誰都沒預料到的事
她不再試圖一一安撫每個人,也不再強求和氣的場面,而是第一次在專案簡報時清楚說出:
「我們彼此立場不同,有摩擦是自然的事。
我不會再迴避衝突,但我也不會介入每一個爭吵。
從今天起,我只看行動與結果。
紛爭無妨,只要不破壞目標,不詆毀他人,不違背基本尊重。」
這番話讓現場一片靜默,有人不滿、有人困惑,也有人鬆了一口氣。
她開始畫清界線,訂下流程標準,針對事情負責、不再討好人情;也讓團隊自己解決內部摩擦,除非超出底線。
出奇地,整個專案竟逐漸上了軌道。
尾聲:她的體悟
專案結束那晚,麗心一個人站在辦公室窗邊,看著城市萬家燈火,心中前所未有地平靜。
她明白了:
「不是天下亂,是我心不安。
紛爭不是障礙,是這世界自然的動力之一。
若我不再用完美的期待看待人群,也就不會再為混亂所苦。」
她終於放下了做一個「好人」的沉重執著,轉而做一個「看清卻不冷漠、堅定卻不尖銳」的清明之人。
從此以後,她不再疲憊地維持表面的和平,而是用真實的自己,與世界共處。
✦ 小語結語 ✦
看見了紛爭的必然,也就不再害怕它的到來。
人心若能接納多元,不被期待綁架,就能在亂中見清明,在爭中守本心。
🎤 管理者教學訓練演講稿
從「好人」到「清明之人」:如何面對紛爭,守住本心
開場白:
大家好,我是左麗心。
今天站在這裡,不是以一個完美領導者的身份,而是以一個曾經在「想當好人」的執著裡,跌過跤、痛過心、最後慢慢走出來的同路人。
這堂課,不是教你如何讓所有人喜歡你,而是教你——如何在充滿紛爭的環境裡,仍能保持清明、有效地帶領團隊前行。
✦ 第一段:你不是來討好每一個人的
我曾經以為,身為主管,就該讓大家開心,氣氛和諧,沒有人吵架、沒有人不滿。
直到我親身經歷一次專案的崩盤,那時我才發現:
> 「和諧」不是你努力維持出來的,而是來自團隊的信任與秩序。
而當你不設原則,只想討好所有人,結果往往是——
沒有一個人真的尊重你,也沒有人真的負責任。
📌 所以,管理者的第一課:你不是來當好人的,而是來建立清明規則與信任基礎的人。
✦ 第二段:紛爭不是壞事,是未整合的訊號
我們都怕紛爭,但佛法說:一切緣起皆無常。
榮格也說:外在的混亂是內在衝突的反映。
紛爭代表什麼?
價值觀不同
權責不清
情緒無處安放
功勞與焦慮的競逐
📌 你若想消除紛爭,先釐清問題,不要逃避對話。
管理者最關鍵的能力,不是「讓大家都滿意」,而是——
在混亂中看清真相,在矛盾中提出方向,在受挫中仍能鼓舞人心。
✦ 第三段:轉念的力量——從控制到引導
我後來學會一件事,叫做「從控制走向引導」。
控制,來自恐懼;引導,來自信任。
控制,是要求每個人聽話;引導,是讓每個人發揮。
但這一切,都建立在前提之上:界線要清楚,責任要分明。
📌 不怕人有意見,但怕你不清楚底線。
📌 不怕人講不同話,但怕你沒說明方向。
✦ 第四段:實戰策略分享
🎯 三句實用管理語言:
1. 「這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資源分配的考量。」
2. 「你有你的立場,但我們需要一個共識來行動。」
3. 「我們可以討論情緒,但決策不能基於情緒。」
🧭 三個領導實踐原則:
1. 建立信任靠一致,而非仁慈
→ 不偏不倚、說到做到,比討好重要。
2. 會議不是為了和平,而是為了對齊共識
→ 該開口就開口,不要壓抑不同意見。
3. 讚賞在公開,指正在私下
→ 保護人,也讓團隊學會修正。
✦ 結語:清明的領導,是一場自我鍛鍊
我想把今天的分享,用一句話總結:
「不是你帶領大家和平相處,而是你帶領自己,成為和平的源頭。」
你會遇到紛爭、誤解、小人、挑戰權威的人——這些都很正常。
但你只要每天問自己三件事:
1. 我是否清楚原則?
2. 我是否尊重人性?
3. 我是否堅持價值?
那麼你走過的每一步,都會成為你自己與團隊真正的路。
🎯 延伸訓練練習(可發給參與者):
▶ 個人反思問卷:
1. 最近一次團隊衝突是什麼?你當時的處理是壓下來,還是引導整合?
2. 你最怕哪一類型的員工?他們是否喚起你內在某種情緒?
3. 你是否曾過度討好某些人?為什麼?
▶ 靜心練習:
請閉上眼睛,深呼吸三次。
想像你站在一間會議室中,眾聲喧嘩,而你如鏡中水,清明、安定。
你不是要讓一切平靜,而是讓自己成為穩定的起點。
這場演講結束後,歡迎提問、對話,我也願意將過去那些「好人式領導」的挫敗經驗,坦白分享。
若你願意,我也可以設計:
【主管內在覺察手冊】
【團隊紛爭案例練習】
【職場領導清明語錄】
讓我們一起,把職場活成一場溫柔而堅定的修行。
謝謝大家!
✅ 團隊紛爭案例練習:
從混亂中建立清明管理力
🌟 教學目標:
透過真實模擬情境,引導管理者從多方觀點理解衝突本質,學習:
看見紛爭背後的「未被滿足的期待」
練習不站邊、不逃避、不壓抑的處理模式
建立面對衝突時的界線、態度與引導力
📌 練習一:意見衝突,誰該讓步?
✎ 情境案例:
行銷部的A主管與設計部的B設計師,因一支活動廣告風格無法達成共識,在專案會議上激烈爭執。
A說:「現在是市場導向,要吸睛點擊率!不要再搞你那套文青風格了。」
B說:「我不是為了自己風格,而是為了品牌一致性考量。你一直變,我怎麼設計?」
會議氣氛緊繃,團隊陷入冷場,沒人敢說話。
身為總負責人的你,要怎麼處理?
❖ 小組討論題:
1. 你認為衝突的核心是什麼?
2. 如果你當場插話,你會說什麼?
3. 你會怎麼開會後的個別溝通?
4. 這件事背後反映出團隊什麼管理問題?
🧭 示範引導語(參考用):
「我聽見雙方都很用心,關注點不一樣。A在意數據、B在意品牌,兩者都有道理。我們來確認品牌原則與成效導向是否可以整合。」
「這個分歧,其實是因為角色任務不同,我們來設定一個共同準則,避免未來反覆爭執。」
📌 練習二:人際摩擦,不滿暗中擴散
✎ 情境案例:
資深員工C私下向你抱怨:「那個新來的D很愛出風頭,每件事都要上報告、上簡報,根本是搶功。」
而D則在會議上說:「我只是照SOP流程匯報,不明白為什麼有人對我有意見。」
你觀察到最近部門氣氛怪怪的,幾個人不再互動,甚至在群組冷處理D。
❖ 小組討論題:
1. 你會私下找誰談?要怎麼談?
2. 該不該當面攤開來處理?還是先觀察?
3. 此事件對團隊文化有什麼影響?
4. 如何防止這類「潛在裂痕」擴大?
🧭 示範引導語:
「我觀察到最近氣氛有點緊張,我希望這是一個可以公開表達、彼此理解的團隊。如果有誤會,我願意協助釐清。」
「功勞的部分,我會在主管層面確認分配,不希望讓任何人有壓力,也不希望有偏見干擾合作。」
📌 練習三:主管放任,底下爭吵不休
✎ 情境案例:
某部門主管E長期放任底下兩位資深員工F、G互看不順眼,F常批評G沒效率,G則反駁F搞官僚。
E說:「他們就是這樣,吵一吵沒事啦,別太認真。」
但已經有新人不敢加入這部門,流動率開始上升。
你作為跨部門協調人,被請來「協助改善氛圍」。
❖ 小組討論題:
1. 這裡的問題是誰的?你該處理到什麼程度?
2. 如何在不越權的前提下介入?
3. 若你是E,該如何重新掌握團隊權威與氣氛?
🧭 示範引導語:
「我理解每個人溝通風格不同,但若影響團隊新人、流動率,這不是個人問題,是組織氣氛的問題。」
「我們或許可以約一場部門氣候對話,來聽聽大家的感受和改善建議。」
🎯 延伸練習建議:
設計【角色扮演】,讓一組人扮演衝突雙方,一組扮演管理者介入
【紛爭類型分析】:根據每一案例的背景,分類出是「價值觀衝突」「角色模糊」「人格磨擦」或「體制空洞」等
最後統整:每組提出一份《紛爭處理SOP建議表》
✍ 可搭配的簡報或海報內容:
> 🌿「紛爭不是敵人,是未被聽見的聲音」
🔍「衝突不是問題,逃避才是」
🧭「不做完美協調人,而做清明導航者」
故事|讓風對吹,卻不彼此熄滅
主角:左麗心
地點:思揚整合行銷公司
情境:兩位優秀卻互看不順眼的資深下屬——范晨與姚恆——在同一團隊內摩擦不斷,麗心決定讓他們各自帶一隊,從對立走向並行競爭。
一、兩虎不容的內部風暴
范晨與姚恆,是思揚公司創意部門的兩名資深員工,能力強,口才好,各自有擁護者。
但兩人做事風格截然不同——
范晨理性、嚴謹、重視邏輯結構,凡事有條有理。
姚恆感性、奔放、創意爆棚,擅長用情感打動人心。
原本分工合作,互補不足,但隨著升遷機會來臨,他們開始競爭,意見愈發對立——
開會互不讓步、專案各說各話,甚至開始在小組中拉幫結派。
整個部門氣氛緊張,有人開玩笑說:「開會像打仗,氣氛像火藥庫。」
麗心看在眼裡,心知——這樣下去,不是兩敗俱傷,就是人才流失。
她沒有責備任何一方,而是靜靜觀察,在一次全體會議上,丟出一個震撼彈:
二、破局轉向:一分為二的決策
「這次接到兩個不同品牌的提案案源,各有潛力,也各有風格取向。」麗心平靜地說。
「我決定讓范晨與姚恆,各自帶領一組團隊,全權負責一案,三週後交出簡報提案,客戶與公司內部會共同評選。」
全場一片驚訝,范晨與姚恆互看一眼,沒說什麼,但眼中都燃起了戰意。
麗心補上一句話:
「這不是對決,而是展現。你們不需要超越對方,只需要超越過去的自己。」
三、紛爭轉化為動能的三週
范晨一組選擇策略導向案,重點在消費者輪廓分析與多層行銷佈局,整個團隊沉穩有序,做出一份結構紮實的提案。
姚恆一組選擇感性行銷案,從故事切入、影片拍攝到社群體驗,全都充滿創意,甚至邀請街頭藝人參與其中。
兩個團隊,猶如兩種節奏的音樂,一方如低音鼓穩定踏實,另一方如小號高昂熱情。
每一位成員,都比平常更投入,也更明確自己的方向。
會議室裡,久違地出現了笑聲與讚嘆。
四、提案當天:兩光並行
提案當天,客戶與高層一致驚艷。兩案各具特色,無法定輸贏。
客戶笑著說:「其實我們兩案都想採用,可否請你們兩組合併,共同執行?」
范晨與姚恆對視,眼神第一次柔和,輕輕點頭。
五、故事尾聲:兩道光,照亮彼此
會後,姚恆私下對麗心說:「謝謝妳沒有讓我離開團隊,而是讓我找到方向。」
范晨也輕聲說:「我以前以為他不專業,但其實他只是跟我不同。」
麗心微笑:「風有不同方向,但都能讓風車轉動。衝突若能轉化,就成為推動彼此前進的力量。」
✦ 小語收尾 ✦
> 風對吹時,不是非要有一方熄滅。
若能看見彼此的火光,便能照亮整個團隊。
紛爭若不被否定,而是被轉化,將成為最強的競爭力。
https://vocus.cc/article/68750724fd89780001c9a51d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