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和“己利利人”有何不同?
這兩句話看似都在談「為他人付出」,但背後的觀念與能量截然不同:
🔥 「燃燒自己,照亮別人」
這句話強調的是自我犧牲:
出發點是利他,但常伴隨「自我消耗」、「壓抑需求」。
它傳遞一種信念:我要犧牲自己,才能讓別人得到幫助或光明。
久而久之,會讓人身心俱疲,甚至形成過度責任感、討好型人格。
常見於:「我不能拒絕別人」、「我累也要撐住」、「我不好沒關係,別人好就好」。
👉 隱含前提是:「我不重要,我要燃盡自己才能有價值。」
🌱 「己利利人」
這句話來自佛教語境,意思是「成就自己,也幫助他人」,自利與利他並不衝突:
先照顧好自己,才能真正幫助他人。
當自己穩定、圓滿、有力量時,自然能以健康、不勉強的方式去利益他人。
它是一種內外平衡、從內而外的散發,而非燃燒自己去點亮別人。
這樣的幫助,不會令人窒息,而是滋養、有生命力的。
👉 隱含前提是:「我與他人同樣重要,當我圓滿,自然能利益眾生。」
🎯 核心差異總結:
面向/燃燒自己,照亮別人/己利利人
能量狀態/消耗、自我犧牲/滋養、圓滿內在後自然利他
出發點/忍耐、壓抑、自我否定/自愛、成長、關係共好
結果/可能耗竭、委屈、自我失落/平衡、穩定、彼此都受益
長遠影響/燃盡後無力繼續幫助他人/可持續地利益更多人
🍃 小結:
你所說的「己利利人」是一種更成熟的利他觀。它不是拒絕付出,而是從自我照顧與覺知出發,進而自然流出愛與善意。這樣的力量更穩定、也更深遠。
有時候,我們要允許自己先不照亮誰,只好好照顧自己。因為你本身就是光,不必燃燒。
故事:光,不必燃燒
那一年,玲琍四十五歲,丈夫失業,孩子叛逆,公婆臥病在床,家裡像座沉重的石屋,壓得她透不過氣來。
她是眾人眼中的「好媳婦」、「好母親」、「好人」。
永遠在撐,永遠在給。
她早已忘了自己喜歡什麼、要什麼。
她的口頭禪是:「沒關係,我來就好。」
她覺得,女人就是柴火,燃燒自己,把整個家暖起來才有價值。
但多年以後,她只剩一把灰燼。
🔥 「沒關係,我來就好」的盡頭,是一顆怨恨的心
有一天,她終於在廚房昏倒,整整睡了三天。
醒來時,沒人來問她餓不餓,甚至連孩子都習慣了她的「隱形」。
她坐在床邊,看著窗外微弱的陽光,忽然想問自己一句話:
「如果我死了,有誰會真的在意我這個人?而不是我做的事?」
這句話,把她從長年的角色中抽離。
她開始覺得憤怒,對丈夫、對家庭、對社會,更深的是對自己。
這樣的憤怒讓她變成了一位內心充滿怨氣的婦人,言語帶刺,情緒不穩。
她無法接受自己這樣,卻又無力改變。
直到她五十歲那年,一場獨自的旅程,讓她與一位山林裡的老太太相遇。
🌿 阿月婆婆的茶與話語
阿月婆婆,七十多歲,一頭銀白的短髮,總是在庭院裡曬茶葉、照花草。
她看見玲琍滿臉愁容,輕輕說了一句:
「你以前一定很努力撐著大家,對吧?不累嗎?」
玲琍愣住,眼眶一熱,眼淚就這樣掉下來。
她坐在那裡,一杯茶一杯茶地喝,聽婆婆說了一句她永遠難忘的話:
「燃燒的火,終會熄滅。光,不必燃燒。真正的光,是你內在的喜悅與自由。」
這句話在她心中種下一顆種子。
🌼 從「燃燒」到「生長」
接下來的幾年,玲琍學著為自己而活:
她開始每天清晨走路,看花開,看日出。
她學畫,畫出那些從未說出口的情緒。
她慢慢學會說:「不」,也學會說:「我需要休息」。
她不再急著照顧所有人,卻更能自在地與家人相處。
她身上的怨氣消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淡然與光亮。
她成為了小鎮上的玲琍阿婆,會泡茶、寫詩、教小孩畫畫,也偶爾對媳婦笑笑說:
「孩子,不要學我年輕時那樣傻,先愛自己,別總想燃燒自己給人取暖。」
🌸 結語:她活成了自己,也照亮了別人
玲琍終於明白:
原來,光不是燃出來的,是由內而發的。
她從一位自我消耗的女人,走向了慈悲自愛的長者;
從怨婦,走成了一道柔光。
而這樣的她,才真正溫暖了人心。
https://vocus.cc/article/688b6102fd89780001206df7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