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7月17日 星期四

別輕易說原諒(一):莫讓美德承受情緒暴力,要善待自己,遠離傷害

論美德帶來的情緒創傷
——當「好人」不被善待,靈魂會受傷
一、什麼是「美德性創傷」?
所謂「美德帶來的情緒創傷」(virtue-induced emotional trauma),是指:
一個人因為長期活在「必須善良、忍讓、無私、寬容」等社會期望中,壓抑真實情緒、壓縮內在需求,導致內在出現失衡、焦慮、自我價值混亂,甚至形成慢性情緒痛苦的心理狀態。
這些「創傷」並非來自外部暴力,而是來自內在「不能不善良」的強迫與道德枷鎖。

二、榮格觀點:陰影壓抑與自我分裂
榮格指出,每個人都有一個「陰影自我」(the shadow self)——那是我們不願承認的憤怒、自私、忌妒、脆弱、欲望等面向。
當我們被教育「一個好人不該生氣、不該拒絕、不該自私」,我們便把陰影壓抑進潛意識。
長久下來,這些未被接納的面向反撲成情緒困擾,或在關係中成為「過度討好、失去邊界、無法說不」的模式。
「美德如果不與覺知同行,將成為壓迫自己的手段。」

三、佛教觀點:慈悲 ≠ 討好
佛法中的慈悲並非毫無底線的包容與退讓,而是一種「具慧的悲心」。
佛陀並不鼓勵「委屈自己去成就他人」,而是提醒眾生先觀照自己是否身心和諧,才有能力真正利益眾生。
若一個人為了成為「好人」而忽視自己的痛苦,那不是慈悲,是愚癡。

四、社會文化的內傷:女性的「美德陷阱」
許多女性從小被灌輸:柔順、體貼、無私、原諒是一個好女人應有的樣子。
這使得許多女性即使身處情緒勒索、關係不對等或暴力中,也選擇忍耐、合理化對方的行為,甚至責怪自己不夠好。
這是一種結構性的情緒創傷,讓「好」成為一種自我殘害。

五、心理跡象:你是否正因「美德」而痛?
覺得不敢說「不」,否則就不再是個好人
面對傷害還想著「我要原諒他,不要記恨」
常對自己說「沒關係啦,我應該更包容」
失去自我,總是活在別人期待裡
為了維持關係而勉強、壓抑

六、療癒之道:放下虛假美德,擁抱真實的自己
真正的美德,不是壓抑情緒,也不是犧牲自我。
它應該是——
🌱 覺察自己的感受,允許自己有界線
🌱 理解自己不是完美,但仍值得被愛
🌱 在說「不」的時候,不感到罪惡
🌱 學會溫柔地拒絕,而不懷恨
🌱 對自己慈悲,也對他人負責

📝 小練習:寫下你的「偽美德信念」
1. 我曾為了「做個好人」而……
2. 當時的我忽略了什麼自己的需求?
3. 如果能回到那個時刻,我想對自己說……

💬 結語
真正的愛與美德,從來不是壓倒自己去成就別人,而是讓我們在真實與自由中彼此靠近。
請你記得:
> 不需要成為完美的人,才值得被愛。
愛,是讓你更接近自己,而不是更遺忘自己。

別輕易說原諒,真實面對自己的感受。寫一個故事,女子黛咪在感情中,一再被苛責,終至崩潰。 當她痊癒後,想要原諒對方,但內心非常痛苦。 長期以來的社會觀點,能夠無條件愛人,才是最完美的女性。 然而,習慣付出,不求回報,換來的是理所當然。 那一晚,她被責備,崩潰之下,逃出那個令人窒息的空間。 她走進一座城堡,花仙子雲蘿靜靜地陪著她。 黛咪在極度疲憊中,醒來。 花仙子充滿微笑的神情,讓她感到安心。

故事:
黛咪總是笑得很溫柔,眼神裡有陽光,但那陽光並不屬於她自己,而是她努力反射出去的光。
在每一段關係中,她都極力成為「懂事」的那一方。從小她就被教導:真正的愛,是無條件給予,是體諒、包容與原諒。
所以,當愛人一次次用語言刺傷她、用沉默懲罰她時,她告訴自己:「也許他只是壓力大。」
當他責備她「太敏感」、「不夠體貼」、「妳是不是又想引起我注意」時,她仍試圖更努力去配合。
她的心像一只杯子,早已裂縫累累,卻仍強迫自己裝滿溫柔。
直到那天晚上。
那天,她只是說了一句:「我最近真的很累。」
換來的,是一句冰冷的回應:「妳為什麼總是情緒化?我已經受夠了妳。」
那一刻,黛咪的世界崩塌了。她沒有哭,也沒有回嘴,只是站起來、轉身、走出了那個窒息的空間。
她不知道自己走了多久,只記得街道變成森林,森林變成霧裡的花園,而她的腳步帶她來到了一座……城堡。
那不是童話裡華麗的金色城堡,而是一座被藤蔓纏繞、靜靜坐落在湖邊的灰白石屋。門打開著,裡頭一片寧靜。
她疲憊得無法思考,只能任由身體倒在柔軟的花毯上沉沉睡去。

🌸 夢中相遇:花仙子雲蘿
當黛咪醒來時,窗外灑下的晨光如霧般柔和,一位身穿花裙的女子坐在她床邊。
她的眼神像初春的山風,溫暖卻清透——她是花仙子雲蘿。
「妳醒了,真好!」她笑著說。
黛咪愣愣地望著她,喉頭泛酸,終於說出第一句話:
「我是不是太脆弱了……為什麼一點小事就受傷?」
雲蘿溫柔地搖頭:「不是妳太脆弱,而是妳太久沒有好好照顧自己。每一次妳選擇『原諒』,其實都是對自己的忽略。」
黛咪眼眶紅了:「可是,我想原諒他……因為我不想當一個充滿怨恨的人。」
雲蘿握住她的手,語氣柔中帶剛:
「親愛的,原諒,從來不是一種義務,也不是為了成為『更好的人』。
它應該在妳真實感受被看見、被接納之後,自然地流出來的溫柔,
不是為了讓他人好過,也不是為了成為完美女性的樣子。」

🌿 修復之道:真實面對,而非強迫遺忘
雲蘿帶黛咪在花園中行走。每走過一處枯萎的花叢,就有新的花苞冒出。
「這裡的花,是妳心裡的情緒。只有妳允許自己痛,願意停下來感受,那些枯萎才會重新吐露新芽。」
「但我還是會想起那些對話……那些不被理解的時刻。」
「那是記憶,不是詛咒。」雲蘿說,「有些事不需要原諒,也不必忘記,只要……允許它們存在,而不再困住妳的愛。」

✨ 那一夜之後:新的黛咪
幾日後,黛咪離開了那座花之城堡。她走回現實的城市,面對過去的自己。
她不再急著解釋、不再勉強微笑、不再覺得自己「應該」體諒誰。
有人說她變了,變得冷漠了。
但她知道,那不是冷漠,是她終於學會:
不再輕易說原諒,因為她選擇先原諒自己——過去那個過度壓抑與委屈求全的自己。
她開始在自己的陽台種花。那一盆叫「雲蘿」的薰衣草,永遠微笑著向陽。

🌸 小練習:請寫下
1. 有一次我被傷害時,我對自己說了什麼?
2. 那個時候,我其實最需要的,是什麼樣的回應?
3. 請對當時的自己寫一句話,不要求原諒,也不責怪,只是接納與理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別輕易說原諒(二):沈默的重量,是一種對自己的內在尊重

別輕易說原諒,當他人瞧不起自己,用各種方式貶抑嘲笑時,不必去證明自己,只要肯定自己,平靜地做自己的事。 從此以後,不再跟這個人接觸,畫清界線,保護自己。 寫一個女子雅琳在職場受到同事的貶損,內心十分受傷。當這個同事麗琴想要幫忙,向她求助時,她拒絕,並且以沈默來面對,不輕易原諒,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