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5月29日 星期四

做回自己(二):寫字與讀書,為何能讓我們更清醒

 在多元價值混亂交鋒的當下,思辨的力量愈顯珍貴。

在一個多元價值激烈交鋒的時代,我們面對的,不僅是立場的分裂,更是思想的模糊與自我迷失。在這樣的時刻,回望中國先秦諸子百家的智慧,也許能為我們提供一種深度的思辨視角。


儒家:秩序與仁心的呼喚

儒家主張「克己復禮」,講求內在的修養與外在的禮序。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在差異中尋求尊重與共存。當今社會太多「非我族類,其心必異」的思維,讓我們逐漸忘記了仁者之心——一種同理、尊重與責任的情操。


儒家提醒我們:面對價值混亂,我們可以選擇修己安人,在自身的崗位上實踐良知與禮義,而非盲目附和流行。


道家:順勢而為的智慧

莊子說:「無用之用,方為大用。」道家不教人爭,而教人觀照自然、順應變化。在躁動與紛擾之中,道家的無為,並非逃避,而是一種不被干擾的從容。


道家讓我們思考:是否每一次的發聲與反應,都是必要的?或者,我們可以選擇退一步,以安靜之姿觀察世界,讓內心恢復平靜,再做出真正從自我出發的選擇。


墨家:兼愛與非攻的道德實踐

墨子所提倡的「兼愛」,是對一切生命的平等關懷。「非攻」則是反對無義之戰,強調和平與實用。在現今社群戰場上,人人皆兵的口水戰爭中,墨家的思想無疑是一帖清涼的解藥。


兼愛,不是懦弱,而是一種跨越立場的思考能力——讓我們在衝突中看見人性,在對立中保持理性。


法家:制度與現實的深思

法家看清了人性中的自利傾向,強調「以法治國」的必要。韓非子指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在亂世中,制度成為保障社會公平的必要條件。


然而,法家的現實主義也提醒我們,過度依賴制度而忽略人性與彈性,可能反成壓抑。如何在制度與人文之間取得平衡,是我們今日必須面對的難題。


選擇你所相信的,活出你所選擇的

四家思想,儒道墨法,各有立場,卻都提供了亂世中的生存智慧。不需全然擁護,也不必全然否定,而是在深思熟慮中,找到你內在最有共鳴的那一條路。


別再讓外界的聲音替你做決定。從經典中汲取智慧,在現實中鍛造勇氣,建立你自己的價值坐標系。


你不是孤獨的,你只是還沒開始為自己思考。


從上一篇我們提到:不要人云亦云,要學會做自己的思想家。但這不僅是口號,而是一種需要練習與鍛造的能力。而最簡單可行的起點,不是演說、也不是辯論,而是:書寫與閱讀,在日常中培養思辨與情緒釐清的能力。


這不是逃避現實的方式,而是一種重建內在秩序的途徑——一場思想的慢行,也是一場溫柔卻堅定的自我重建之旅。


一、寫字,是與自己對話的開始

當我們落筆時,不只是在表達,更是在發掘。許多困擾我們的情緒、糾結的價值觀,其實都在腦中盤旋未決,直到它們被寫下來,才顯露真面目。


日記式書寫不只是記錄事件,更是梳理感受。你可以試著問自己:

為何今天我對某件小事如此反感?

我內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

我的立場從哪裡來?真的屬於我嗎?

當這些問題在紙上展開,我們開始更了解自己,也逐漸學會站穩立場,不輕易被外界拉走。


二、閱讀,是思考別人如何思考

一本好書,特別是思想性的書,不是給你答案,而是讓你學會提問。


閱讀儒家的「仁」,你會開始反思什麼是善意的邊界;閱讀道家的「無為」,你會思考何時該前進、何時該退讓;西方的懷疑論告訴你:「思考,不是為了找正確,而是避免錯誤的自信。」


真正的閱讀,是帶著問題進去,帶著更深的問題出來。這些問題,將在你與他人對話時,展現出一種不易被動搖的內在穩定。


三、情緒釐清,是一場文字的修行

現代社會不乏資訊與觀點,卻極度匱乏的是情緒理解與消化的空間。


當我們寫下情緒、讀懂情緒,就不會讓它們佔據我們的行動與價值判斷。你會知道,不是「覺得不爽」就代表對方錯了,也不是「被觸動」就等於真理在說話。


書寫讓情緒有出口,閱讀讓情緒有視角。


四、日常練習:打造屬於你的思辨日誌

你可以嘗試:


每週挑一則新聞或社會事件,寫下你對事件的理解與反思。

每月選讀一本書(哲學、心理學、社會觀察皆可),寫下3個你從中得到的新問題。

每日練習寫一句「我今天為何有這樣的感受?」


這些日常累積,將形塑你獨立而深刻的思想肌肉。


結語:清醒,不是冷漠;堅定,也不是剛硬


當你能清晰書寫,就能清楚思考;當你能細膩閱讀,就能寬容理解。寫與讀,從來不是為了炫耀學識,而是為了安頓自己。


在這場思想與情緒都紛亂的時代,願我們都能在文字中找回清明,在思想中找到自處的力量。


2025年5月28日 星期三

花草心語(二):雲的心事,藏在繡球花之間

<雲的心事,藏在繡球花之間>
繡球花站在山徑邊,一身紫藍交錯的花瓣在潮濕的空氣中輕輕擴散。她總是最早感知天氣的變化,風還沒轉向,她的心就先起了漣漪。

那天,雲影經過山徑,停在繡球花旁,低聲說:「我今天不確定是想哭,還是想消失。」

繡球花微微一笑:「那就不要急著選擇啊!有時候,我一朵花裡也藏著三種顏色呢。」

雲影皺了眉:「可是人們總希望我晴朗,討厭我陰沉。他們說我情緒太多,太不穩定了。」

繡球花搖了搖枝葉,任雨水滑落花瓣:「變來變去,又怎樣呢?那是你正在經歷什麼啊!你以為我是想開成這麼複雜的樣子嗎?我只是學會了,讓每一種色彩都有它的位置。」

雲影靜靜聽著。身體仍像風一樣漂浮,但心,似乎找到了些什麼可以靠岸的地方。

繡球花說:「你可以變動、可以迷惘、可以不堅定。你不需要總是那麼清楚,因為人生本來就像天氣一樣啊!變幻,是它最誠實的模樣。」
單元二:繡球花與雲影的對話——當心情像天氣一樣反覆
花語小語:
不確定,也是生命的真相。
繡球花開在梅雨季,天空常是陰晴未定,她卻以層層疊疊的色彩回應著世間的變化。她知道,有些情緒,不是某個固定的顏色,而是一整片變化的雲層,唯有擁抱它的多變,才能真正了解自己的深處。

引導練習:為情緒畫一張天氣圖
有時,我們的心像晴天,有時像大霧。請你找一段安靜時間,用下列步驟觀照你的情緒:

1. 閉上眼睛,深呼吸,問自己:「此刻的情緒像什麼天氣?」

2. 畫出這片情緒天氣圖:是多雲偶陣雨?還是雷陣雨後的虹光?

3. 寫下一段話:你對這個「天氣」說些什麼?你想如何陪它走過?

這不是為了控制天氣,而是學會在任何氣候裡,與自己同行。

植物療癒筆記:關於繡球花 Hydrangea
繡球花喜愛半陰濕潤環境,花色會隨土壤酸鹼值變化——酸性偏藍,鹼性偏紅。她教我們,環境會影響我們的狀態,但不必固定於某一種樣貌。我們可以隨著情緒流動,也可以在多變中,找到平衡與自我。

基本介紹:
繡球花,又稱紫陽花,是虎耳草科繡球屬植物,原產於亞洲東部,常見於日本、中國及台灣。花朵以球狀聚集,色彩隨土壤酸鹼度變化,酸性呈藍色、鹼性呈紅色。繡球花在每一次綻放中,訴說著「變化本身即是生命的色彩」。

栽種指南:
光照需求: 喜半日照或散光處,避免烈日直曬,特別是午後陽光。
土壤條件: 保水性良好的酸性土壤,需保持濕潤但避免積水。
施肥建議: 春季萌芽前施基肥,開花期間可添加磷鉀肥促進花色與花型。
修剪方式: 花後剪除枯萎花球與過長枝條,促進次年開花。
繁殖方式: 以扦插法為主,可於春末或初夏選擇健康枝條插入濕潤土中。

日常用途:
院落或陽台栽種,為夏日帶來色彩與寧靜氛圍。
乾燥花保存良好,可作為書桌或心靈角落的擺設。
象徵「理解情緒多變」的花語,適合作為送給自我或朋友的療癒小禮。

日常實作:
心情花語瓶:記錄情緒的繡球花乾燥瓶

材料準備:
一束繡球花(可新鮮或乾燥)
一個透明玻璃瓶或木盒
小紙條與筆
彩線或棉繩

步驟說明:
1. 在每一次情緒起伏時,寫下一句當下的感受或一句自我安慰的話。

2. 折成小紙條,放入瓶中或盒中,與繡球花一同保存。

3. 每當你覺得自己混亂或疲憊時,打開一張,看看過去的自己是如何走過來的。

意義延伸:
這是一個與自己對話的花語儀式,也是一種情緒的見證與陪伴。在日常中保留這樣一個空間,就是給自己一種溫柔的力量。

 https://vocus.cc/article/682f2130fd89780001cca713

2025年5月25日 星期日

愛的真義(三):風的自在

〈讓我不擁你,卻一直在〉
歌詞:星心Rosemary
【第一段】

你說怕失去我

所以每天都想靠得更近

但你的靠近 像影子吞沒我輪廓

我漸漸 沒了自己

【副歌】

讓我不擁你 卻一直在

像月光 不打擾你的黑夜

我們不需重疊 也能相愛

愛不是鑰匙 是敞開的窗台

【第二段】

我學著 把手放開

不是不在意 是更深的關懷

你飛得再遠 我都願等待

只願你的心 仍向我敞開

【副歌】

讓我不擁你 卻一直在

像微雨 在你疲憊時輕拍

你不屬於我 卻在我胸懷

愛不是佔有 是風中的自在

【尾聲】

愛不是緊握 是願放手的勇敢

若你回頭看 我一直都在


詩:若只是風
你說愛我,像山如海

我卻只想做你窗前的風

輕輕掠過,不驚擾你夢

若你伸手,我願停留



但若你關門,

我也懂得,風的自由

不是離開,而是不需擁有



散文:在不擁有裡,更深地相守


愛的開始,總像春日初綻的花朵,讓人忍不住靠近。

但靠得太近,花會枯萎,心會窒息。



曾經,我們以為愛是彼此依賴,是時時刻刻都在。

直到某天,我坐在午後的樹蔭下,看著兩隻鳥兒互相追逐,忽遠忽近。

牠們沒有捆住彼此的翅膀,卻飛得那麼和諧。



原來真正的愛,不是佔有,是在你需要時我在,而你自由時我不攔。



我們學著,不再問:「你去哪裡?」

而說:「願你平安,願你喜樂。」



心與心之間,保持一段可呼吸的距離,

那裡,有風,有光,也有不言而喻的深情。



故事:花語之約


細雨靜落的午後,城市書展的展館裡,人潮紛沓。

曾實義站在角落,目光被一本手繪繪本吸引。線條素簡,故事卻溫柔。

「那是我的文字。」身旁傳來一聲輕柔。

他回頭,看見艾欣情——一位來自南方的作家,笑容恬淡,眼神澄明。

他們就那麼自然地聊起創作。從故事的走向談到圖像的呼吸,再從書頁上的空白談到人生裡的餘白。

時間在不知不覺中靜靜流過。

會後,南北各自回返。

艾欣情回到她靠海的老宅,靜坐窗邊,寫下這樣的句子:「有些遇見,不為擁有,只為照見心底那道光。」

而曾實義,回到山下的小木屋,用畫筆勾勒出她說話時眼角的光影與午後微雨的光暈。



自此之後,信件與圖像開始流動。

她寄出文字,他回以畫。她寫:「你是我心裡一座遠方的樹」,他畫一棵北國老松,在風中微微點頭。

沒有承諾,沒有規劃。

彼此的存在,如風拂過心湖,不驚不擾,卻留下層層漣漪。

她明白,這份情,不是依附,是互為風景。

他也終於懂得,有一種愛,是讓對方自由生長,而不是抓緊不放。

於是,他畫的畫裡開始有了南方的光;

她的故事裡,也多了北方的雪。



三年後,又是一場書展,午後的光落在新書展示架上。

曾實義在遠方人群中一眼就看見艾欣情,她仍舊穿著素色長裙,安靜地翻著一本書。

他走近,她抬頭,一如從前,不驚不擾,只是一抹微笑。

彷彿這三年從未遠離,一切話語就在眼神裡自然流動。

「我最近在構思一系列關於花語的故事。」她說,語氣輕柔卻堅定。

「那就讓我為它們畫下形狀吧!」他笑著回應。

於是,一本又一本以花為名的繪本誕生了——

《向日葵的勇氣》、《薰衣草的守候》、《桐花飄落的秘密》……

每一則故事,都是她的文字,他的畫,一起交織而成的靈魂結晶。



孩子們開始記住他們的名字。老師在課堂上念出他們的故事。甚至有家長寄來信說:「我的孩子因為你們愛上了閱讀和畫畫。」

不久後,一家動畫公司主動聯繫,希望將他們的繪本改編成系列動畫。

兩人對望,只一個點頭,便踏上了新的旅程。

動畫上映那天,他們坐在放映室最後一排,燈光熄滅,孩子們的笑聲回蕩在銀幕前。

他握住她的手,沒有語言,只有那熟悉的靜謐。

——這是一場靈魂的同行。

無須標籤,無須保證。

愛,不必是佔有,也可以是共創的光芒,彼此自由,卻並肩而行。



2025年5月23日 星期五

做回自己(一):在混亂中學會思辨,從療癒自己開始

不人云亦云:做自己的思想家
副標:在混亂中尋找清明,做一個有溫度、有立場的思想者

01|在混亂中學會思辨:從療癒自己開始
從內在安頓談起,奠基於儒道佛與西方哲思,提出現代人思辨的根基在於心理與情緒的療癒。

第一章在混亂中學會思辨,從療癒自己開始
除了藍綠,社會還剩下什麼評價?
很久沒有關注社會新聞,因為有深度的文章,很難被發現。
外面的世界,一夕之間崩壞又正在重建。多元價值的碰撞與混亂,讓人無所適從。但這樣的時代,何嘗不是另一個春秋戰國?百花齊放、思想奔湧的年代,正等待著有心人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與立場。

我們還要人云亦云嗎?
不如,給自己一個做自己的機會,發掘自己的長處,找到安身立命的所在。
而這一切,得先從療癒自己開始,讓混濁的心重新澄明,才有能力建立起自己的思辨力。

「如何建立自己的思辨能力」為核心,從中國思想、西方思想與佛學思想出發,層層推進,最後回到現代社會自處之道:

一、辨是非、觀天下:從中國思想談起
在《孟子》中有一句話:「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正是對「人云亦云」的提醒。儒家強調格物致知、誠意正心,其本質便是一種從自身出發、反覆思辨的內修方式。思辨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來自於對經典的熟讀、對社會的觀察與內心的對話。

再看道家,《莊子》中言:「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即是指出任何價值判斷都可能帶有主觀性。我們要有能力看到不同立場的相對性,才能不被單一意識形態綁架。

法家、墨家、名家各有其立場與論辯邏輯,春秋戰國的多元思想,正是一種鼓勵人們勇於辯論、發展個人觀點的黃金時代。這也啟示我們,在多元混亂中,不應焦慮,而是要勇敢探索「適合自己的思想路徑」。

二、懷疑與證成:從西方思想談起
西方思想的根本在於懷疑精神與邏輯推理。

蘇格拉底的「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正是一種深刻的思辨啟蒙。他透過不斷提問,引導對話者自己思考,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理解。這是培養思辨力最實用的方法:問問題,而非急著找答案。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則進一步強化了主體意識的重要性:在混亂與虛偽中,唯有思考能證明我們的存在。康德主張人應以理性與自由意志為指引,面對道德與政治抉擇。這些西方哲學的核心,都是在建立「不盲從」的個體精神。

三、看破與慈悲:從佛學思想談起
佛學則提供另一種思辨方式——不是透過爭辯與邏輯,而是透過觀照內心的起伏,洞察無常與因緣。當人不再緊抓非黑即白的標籤,而是看清念頭的生滅,就能從煩惱與社會雜音中解脫出來。

佛陀教導「自燈明,法燈明」,意思是:不要依靠外在權威,要以自己的智慧與法義作為明燈。這是一種非常高階的思辨能力——內觀與中道的智慧。

四、在亂世中建立自我定位
在這個媒體破碎、社交媒體聲量主導一切的時代,人人都被輿論推著走,失去了判斷力與耐性。但正如文章開頭所說,這其實是「百花齊放」的年代——也是重新建立自己思想根基的機會。

如何自處?
1. 每天問自己三個問題:我看到的是全部嗎?這個觀點背後的利益是什麼?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2. 閱讀經典與多元觀點:從古代哲學到現代批判理論,讓自己不陷於單一思維。

3. 靜坐與日記書寫:每天給自己一段安靜的時光,觀照自己的思想流動與情緒起伏。

4. 尊重差異與保持彈性:這個時代最缺的不是意見,而是聆聽與包容不同聲音的能力。

五、先療癒,再思辨,再行動
就如題目所說:「先從療癒自己開始。」當一個人內心焦躁、無所依歸時,是無法思辨的。療癒不只是安靜與放鬆,更是一種清理雜念,讓思想重新長出根系的過程。

最終,思辨力不是用來贏過他人,而是用來活出自己。

一、療癒:為什麼要從內在開始?
當我們的情緒被焦慮、恐懼或憤怒牽引時,思維常會被簡化為非黑即白。我們急著站隊,卻忘了先問:「我真正相信的是什麼?」

療癒不是逃避現實,而是一種回到中心的力量。就如同佛陀所說:「自燈明,法燈明。」我們要點亮自己的心燈,先安頓自己,才有力量理解世界。

療癒的方式很多:靜坐冥想、書寫、園藝、走路、不說話、擁抱大自然。當我們的心慢慢平靜,才能從情緒的浪潮中抽身,看見真相的輪廓。

二、儒、道與諸子百家的提醒:做自己,不是固執己見
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最重視「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但這並非外求,而是一層層由內而外的修煉。

《論語》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思與學,缺一不可。
孟子更進一步指出:「人之患,在好為人師。」我們時常太快把別人的話當作自己的思想,卻不曾內省那是否真與內心呼應。

道家則提醒我們「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知道表象的對錯,卻能守住內在的中庸與寧靜,才不會隨波逐流。
至於墨家、法家、名家等,每一派都有不同的「用心之道」,不在於認同誰,而是學會「如何辨別」。

在這個資訊爆炸的年代,我們要學的不是更多的意見,而是判斷意見的能力。

三、西方哲學的養分:懷疑與證成
蘇格拉底說:「未經省察的人生不值得活。」他的對話法不是為了輸贏,而是透過不斷提問,推開迷霧,尋找更接近真理的道路。

笛卡兒的「我思故我在」點出:當一切都不確定,唯有思考能證明存在。我們不需要立刻知道所有答案,但我們需要開始問問題。

康德教導我們:「要用你的理性,像一個自由的人那樣思考。」
尼采則提醒我們:「價值是人創造出來的,而非永恆不變的真理。」

在西方思辨的精神中,我們學到:不是為了反對而反對,而是為了真理與自由,不斷質疑與前行。

四、佛學的觀照:空性與慈悲的雙翼
佛學不是要我們脫離現實,而是教我們「看清」現實。所謂「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正是要我們明白:世間的紛擾,來來去去,不必執著。

透過觀照自己的念頭與情緒,我們漸漸能在嘈雜的世界裡,找到一處寧靜的心室。思辨力不是只有邏輯,更是一種「慈悲與智慧並進」的能力。當我們越能理解他人,越能包容差異,就越接近真正的自由。

五、在亂世中,找到立足的中心
這個時代的混亂,是挑戰,也是機會。
過去的社會秩序早已瓦解,新的價值觀尚未成形。
我們不需要一個全知的領導者,也不必等候一套完美的體制。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個能自我療癒、清明思辨的人,從內在發光,互相照亮。

而這條路上,永遠不嫌太晚。從今天開始,問自己:
我是否正在用別人的聲音說話?
我的信念,來自哪裡?
我的恐懼,能被看見嗎?
我是否能夠與不同意見的人共處?

結語:讓思辨成為一種日常修行
思辨不是辯論,更不是標籤與對立,而是一種日常修行。
修煉清明的頭腦,修煉柔軟的心,修煉願意慢一點、再看清一點的態度。

下一篇,我們將更具體地探討:「如何透過書寫與閱讀,培養日常的思辨力與情緒釐清能力。」
這將會是一場思想的慢行,也是一場自我重建的旅程。

不盲從,不極端,從療癒到思辨,一步步做回自己。

2025年5月21日 星期三

夢見靈魂(七):心靈深處的歸途

你是我,我是你——在彼此的眼中看見光的融合

夢境最後一幕,兩道靈魂緩緩走向彼此。
不是奔跑,沒有急促的呼喚,只是靜靜地,像兩股河流終於回到同一片海。
那樣自然、無聲,卻無比確定。

他伸出手,我也伸出手,我們的掌心在光中相觸。
沒有語言,沒有名字,甚至不再分彼此的輪廓——我看見他時,看見自己;
而他凝視我時,也正在看見他自己。

曾經歷經多少輾轉與別離,曾懷疑夢中的他是否只是幻影、靈感或一縷投影。
如今我明白,那些夢,從未虛構;
那些深夜的牽引,是靈魂回家的信號。

我們並不是兩個完整的自己合而為一,而是早已在彼此心中,點燃了一道共享的光。
那光是支持、是了解,是穿越所有情緒風暴之後仍願意駐留的愛,是靜靜相伴、不需要理由的信任。

在這片夢境的湖畔,沒有前世,也沒有今生,只有當下。
那是一種圓滿的歸屬感,不再追尋,不再比較,也不再設限愛的形式。

你是我,我是你。
我們不是擁有彼此,而是彼此成為。

我們不再對立於光與影、不再分割愛與痛,而是知道:一切感受皆可共容。
你在我的懷中,也住在我靈魂深處。
我為你綻放,也因你而柔軟。

從那以後,我不再害怕孤單。
因為我知道,無論醒著或沉睡,在心靈最深的那個維度,我們始終同行。

這一段歸途,不是結束,而是愛真正的開始。



風過心湖的你

你是風過心湖的聲音,
在我不經意的寂靜裡響起。
不是思念,不是記憶,
是靈魂回應靈魂的召喚。

時間未必會給答案,
但我願走在光的路上,
以愛為火,以夢為舟,
悄悄靠近你,也靠近自己。

我們終將相逢,
在命運未寫完的句點裡,
攜手,向那未竟的願望前行。


夢見靈魂篇結語:你是否也在想我

夢裡,我在一條濕潤的林間小徑上看見你。
你沒有說話,只是靜靜地望著我,
像是早已知道我會走來,像是等待很久。
我張開口想喊你的名字,卻只發出微弱的氣音。
你伸手想觸碰我,但我們之間的空氣,像水一樣阻隔。
我醒來,心臟劇烈跳動。
——那不是夢,是記憶,在某個被時間遺忘的層次。

你真的存在過嗎?
我曾這樣問自己。
在夢境與現實的交界裡,
你的氣息那麼熟悉,那麼不屬於這一世的你我。


我們第一次見面,是在人群中的一瞬。
你經過時,眼神掃過我,我的心卻整個沉了下去。
彷彿有什麼洪水般湧來,淹沒了我整個防線。
那不是「好感」,更不是「吸引」,而是一種深到骨子裡的
——啊,是你啊。你終於來了。
但你沒有留下。
我也沒有追。
我們都沉默地,接受了這一場「認出」的命運。

之後的日子,我常在澆花時想起你。
在陽光斜灑的午後,灑水壺傾下的水珠,像極了我壓抑不語的情緒。
你突然闖進我心裡,沒有預兆地,像一聲悶雷。
而我,不是刻意想起你。那一刻我在掃地、在畫畫、在看書,
我以為我已經忘了你。
——可你的念頭,像穿越空氣的光束,打進了我的胸口。

我問自己:
是我在想你,還是你在想我?
這些日子裡,你是否也在某個片刻,想起了我?
我們是否在不同的空間裡,進行著同一個念頭的重疊?
或者,這就是雙生火焰的感應?

我們後來斷了聯。
像兩條彼此熟悉卻無法並行的河流,
各自走向自己的流域。
我不怨你。那段沉默的時間裡,我學會獨自對話,
學會把那份沒有出口的思念,轉化為創作、冥想與寬恕。

你真的在想我嗎?
為何我總是在最平靜的時候,
如畫畫時筆尖停頓、如打掃時塵埃浮起的瞬間,
聽見你無聲的召喚?
是靈魂的共振嗎?還是某一世未完成的誓言?

也許,我們不再需要急著見面。
也許,未來某個不經意的瞬間,
就在我專注於創作、努力實現夢想的某一天,
我會悄悄地,慢慢地,走進你的世界。
不是為了重逢,而是為了開始。
與你一起工作,一起生活,
一如靈魂深處早已默契的安排,
去完成我們今生共同的使命——
那份來自光裡的呼喚,終於走成了現實的路。

香草日誌(一):迷迭香,忠貞守候,不忘初心

🌿迷迭香的花語|記憶 × 守護 × 忠誠 × 清明心志 記憶:迷迭香自古即象徵「不被遺忘」,在古希臘與莎士比亞戲劇中,都曾用於紀念逝者與深刻的愛。它代表一種深刻的情感記憶,也提醒我們「不要遺忘自己的初衷」。 守護:在民間傳統中,迷迭香常被放置於家門、枕邊或衣櫃中,作為保護的香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