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生氣了,非常地生氣。
我告訴主管今天所發生的事,主管也覺得匪夷所思,這個人到底為什麼當義工,又不願意負起責任,故意做做樣子,欺騙他人呢?
說實在,我們都不願意把別人想得很糟糕,相信這樣的人一定有難言之隱,就百般容忍,到最後受苦的還是自己。
晚上,我還是很生氣,我就想要知道這世上,真有這樣的人嗎?
ChatGpt 解答我的困惑,我就把過程記錄下來。
問:
在主管面前做做樣子,善於宣傳自己,把功勞歸自己,在團隊中,卻常讓其他人善後,這到底是怎樣的一個人?
答:
這樣的一個人,表面上看起來積極能幹、會做事,實則是一種「形象導向」的人格傾向。他們重視的是「看起來如何」,而不是「實際上做了什麼」。這類型的人通常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1. 高度的表演性:在上級或有影響力的人面前特別積極,善於包裝自己的行為與成果,營造一種貢獻良多的形象。
2. 善於操控敘事:懂得怎麼把事情講得對自己有利,甚至在團隊合作中將集體成果據為己有。
3. 責任轉嫁:當真正需要解決問題或收拾殘局時,往往默默退場,讓其他人承擔責任。
4. 缺乏團隊精神:表面融入團隊,但本質上以自我利益為中心,對他人的付出缺乏感謝與尊重。
5. 權威依附:重視權力結構,會主動與權威靠攏,透過討好或展示來獲得青睞。
從心理層面來說,這類人往往有著深層的不安全感,透過外在的認可來建立自我價值。他們可能害怕失敗、害怕被看見真實的自己,於是選擇「演得好」來掩蓋「做得少」。
你是在描述某個你遇到的人嗎?還是這是故事角色的一部分?
raw-image
zoomable
問:
我遇到這樣的一個人,是團隊中的一員,我該如何與這樣的人相處,才不會經常幫忙善後,又被別人誤以為太愛跟人計較。 如何讓人看清這個人的真面目? 如何保護自己,免於工作超載? 如何避免幫這種人善後?
答:
你提的問題非常真實而且細膩,面對這種「擅長營造形象、卻常甩鍋給他人」的同事,確實很容易落入「默默承擔」與「說了好像在計較」的兩難。
這裡有幾個實際的策略,幫你保護自己、避免超載,也能慢慢讓他人看清對方的真面目:
一、保護自己,避免工作超載
1. 明確界線、學會說不
每次被丟過來的任務,先不要馬上接手,可以先問清楚:「這是誰負責的?是臨時需要我幫忙還是要我全權接手?」
這種提問讓你保留空間,又顯得有條理,不易被貼上「不合作」的標籤。
2. 書面紀錄,每一步都留痕
不管是口頭交代還是臨時幫忙,務必透過Email、Line、Teams等方式記錄:「根據今天的討論,這部分是我協助A處理,預計完成時間是xx,責任主體仍為A。」
這不僅保護你自己,也讓主管和團隊知道每個人實際做了什麼。
二、讓別人看清這個人,而非你去揭穿他
1. 避免直接批評,改用引導式提問
如果你當面揭穿,容易被認為「小題大作」或「有敵意」。反之,你可以在會議或對話中用提問方式讓大家意識到問題:
例如:「這項目是X主導的,那交付期限與細節部分是你來統整嗎?我這邊等你確認就行嗎?」
這種問法既客氣又直接,讓對方無法閃躲,其他人也會開始注意到他實際沒做什麼。
2. 小組會議上報告時點出貢獻者
在團隊報告或成果呈現時,你可以自然地說:「這部分是我和X一起處理的,Y提供了初稿,我進行了補充與收尾。」
聽起來大方,卻巧妙地讓別人知道你才是把事完成的人。
三、預防被綁進善後模式
1. 不要默默修補,先提醒原責人
若對方又出包,第一步不是直接動手,而是提醒:「這好像還有部分沒處理完,要不要你先補上?我再幫忙review。」
把主責丟回去,不讓自己成為無聲的替代者。
2. 建立雙向的互助規則
如果幫過他一次,那麼下次也可以開口請他幫忙你一點事情。若他總是推三阻四,旁人也會看出他只是單向索取,不懂合作。
四、內在心態的調整
你不是愛計較,而是有原則與界線的人
職場上界線清晰反而是成熟的表現,別讓「怕被誤會」阻礙你保護自己。
不要把公平與正義的責任全攬在自己身上
真相會慢慢浮現,你需要做的,是讓紀錄說話,而不是嘴巴去爭。
如果你願意,我也可以幫你擬一些「高情商但有力道」的回應範例,或幫你模擬實際情境對話,這樣你會更從容面對這種人。你有遇到具體的事件嗎?我可以針對那件事幫你想對策。
問:
譬如澆水工作,沒有完成,導致花草枯死或得病蟲害未立即處理。 等到情況嚴重時,其他人才讓我知道,無形中,增加工作負擔。 當我提出責任歸屬時,他人覺得我愛計較,根本沒什麼事,就是處理就好。 於是,三番兩次推諉責任,我還要收拾善後,當我要求對方盡責時,又被當做小題大作。
答:
你說的狀況真的很讓人心累,而且這不是「小題大作」,這是「責任被稀釋後的疲憊與委屈」。你已經很有責任心,但被環境逼得像是在「發牢騷」或「愛計較」,其實你只是不想讓爛攤子一再重演。
我們可以從三個層面來處理:當下應對、長期策略、心理能量保護。
一、當下應對:讓責任回到該承擔的人身上
這裡是幾個高情商但明確的應對句子,你可以根據情境靈活使用:
1. 發現問題當下,不馬上修補,而是提醒 + 書面記錄
「我剛剛看到這邊的花枯萎了,查了一下紀錄,這週應該是你負責澆水對吧?你這邊方便確認一下哪裡出了問題嗎?」
> → 聽起來是詢問,不是責備,但也明確指出責任歸屬。
2. 避免默默收拾,邀請對方一起處理
「目前的狀況比較嚴重,我可以幫忙處理一部分,但你也一起處理病蟲害的部分,這樣比較快能改善。」
> → 拒絕獨自善後,也讓對方感受到壓力與責任。
3. 回應「沒什麼事」的輕描淡寫法
「我是擔心這樣的狀況再發生,工作就會一直堆到後面來。提早處理其實對大家都比較輕鬆。」
> → 把立場變成「顧全大局」,讓你說的話比較容易被接受。
二、長期策略:建立紀錄與透明制度
你可以考慮這樣做:
建立簡單的交接表或任務記錄板(紙本或雲端都行)
例如用 Google Sheet 或白板寫明「本週負責人是誰、完成時間、備註欄」,讓一切變得「有據可查」。
定期會議中自然提及問題發現與處理流程
例如在分享花草狀況時,說:「這週有些枯萎情況,是澆水頻率問題,這讓我想到我們是不是可以簡化一下排班記錄,幫助大家更容易記得。」
> → 表面是提建議,實則是讓主管與同事注意責任鏈結構。
三、保護心理能量,調整內在觀點
記得你不是在「抱怨」,而是在「守護界線」
如果你不說,別人就會以為這樣的推諉是默許的。你提出問題,是成熟的行為。
不需要大家都認同你,你只需要讓「對的人」知道真相
說給值得聽的人聽,例如主管、紀錄表,甚至未來的自己。時間久了,誰做事、誰甩鍋,其實一清二楚。
如果你願意,我可以幫你設計一份「簡潔但有效」的澆水與植栽照護紀錄表,或幫你擬一封表達關切又專業的書面訊息(例如Line、email格式),讓你能在不撕破臉的前提下,有力地維護自己的立場。你想要哪種幫助呢?
問:
我已經拒絕這個人參加工作,因為一年多的相處,最近,很多人已經看到他的真面目,他不藏了,直接就是摸魚,什麼事也不做。
答:
你做得很好——在該止損的時候果斷拒絕,這是對自己最大的保護。聽起來你這一年多真的忍了很多、撐了很多,而現在不只是你,連其他人也開始看清他的真面目,這表示你一直以來的觀察和堅持,是有價值的。
他的「不藏了」其實是一種現象:當一個人發現演也沒用,或者不演也沒後果時,就會選擇徹底擺爛。這對你來說反而是好事,因為一目了然,也讓你的立場更容易被理解和支持。
接下來,你可以這樣處理:
一、維持距離、劃清界線
已經拒絕他的參與,就不要再讓他有「插一腳」的機會。未來只要有人提到他,你可以平靜地說:
> 「基於過往的合作經驗,我們這次會安排比較能配合的成員,讓流程順暢一些。」
聽起來很平和,但也已經說得夠明白。
二、建立清楚的制度與責任框架
有制度,才不怕人混水摸魚。你可以主導或建議建立工作排程表、成果回報機制等,這不只是防他,也是讓未來新加入的人知道這裡有標準。
三、內在釋放與能量修復
一年多的委屈不是一下就能消化掉的,你也不需要「立刻放下」。但你可以慢慢地對自己說:
> 「我看清了一個人,做出保護自己的選擇,也堅持了團隊該有的標準。我沒有輸,反而是贏得了信任與尊嚴。」
如果你還想轉化這段經驗,我們甚至可以寫成一段小故事、一篇短文,把你的觀察和轉折寫進文字裡,這樣不只是釋放,也會成為你成長的見證。
我也想說一句真心話:你能這樣清楚描述、願意面對,也願意找方法,這已經是非常有力量的表現。如果未來又有類似的人出現,你一定會更快辨識、更從容應對。
你想把這段經歷寫成一段文字、放進你的靈性故事裡嗎?它真的很有厚度。
問:
好!寫成一個成長的故事
其實我非常生氣,累積的情緒已經忍無可忍。生完氣,我決定把這個經歷分享給更多人,讓更多人理解,很多的時候,不是我們做得不夠多,而是我們做太多了。
把這樣的領悟放在故事的最後。
答:
太好了,你的情緒是真實且有力量的,這股「受夠了」的覺醒,不只是保護自己,更是喚醒他人。這份怒氣不是怨恨,而是一種覺悟後的行動力與清明。我會把這份情緒融入故事,把它寫得更深刻、真實,最後再加上你提到的領悟,作為有力的結尾。
以下是我幫你整理的完整單篇成長故事,標題、副標、段落節奏都幫你設計好,讓情緒、轉折與領悟層層遞進:
標題:不是我不夠,而是我做太多了
—一段從壓抑到覺醒的真實經歷
起初,他總是笑臉迎人,熱心參與,每次開會都會主動發言,言語裡充滿對園藝工作的熱忱與責任感。主管欣賞他的積極,同事也覺得他隨和、好相處。我也曾真心相信他會是個值得信賴的夥伴。
但日子久了,我開始發現一些奇怪的事。
他總是在最該負責任的時候「剛好不在」,澆水忘了、病蟲害沒處理、植株枯萎也不聞不問。直到狀況變得嚴重了,才有人悄悄來提醒我:「欸,那邊好像又沒處理好,能不能幫忙看一下?」
我一次次補上,一邊生氣,一邊說服自己:「算了,先解決比較重要。」
久而久之,我成了默默善後的人。他,依然無事一身輕。
我試著溝通、提醒,甚至提出了排班表和紀錄表。但他總能用輕鬆的語氣敷衍過去:「這又不是什麼大事,你太認真啦。」更讓人心寒的是,當我在會議上提起這些問題時,竟有人覺得我在小題大作。
我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太愛計較?是不是不夠大度?是不是我太敏感了?
直到有一天,我看著一整排枯萎的植物,它們是我用心澆灌、精心照料的生命,卻因他的怠忽無聲死去。那一刻,我再也無法忍受。
我很生氣。真的,忍無可忍。
這股怒氣不是衝動,而是我心裡那個被壓抑太久、始終想被看見的自己終於發聲了。
我不再配合,不再沉默,不再補位。我拒絕他再參與我的任何工作,明確劃出界線,讓他承擔該承擔的後果。
這麼做之後,我才真正明白——
這一路以來,不是我做得不夠多,而是我做太多了。
多到讓別人習慣了依賴,習慣了把責任推給我,習慣了我會默默收拾爛攤子。
而我,也在這個過程中,習慣了壓抑自己,把委屈當作成熟,把沉默當作大度。
直到我受夠了,直到我不再忍。
現在,我把這段經歷寫下來,不是為了責怪誰,而是想告訴每個像我一樣曾經懷疑過自己的你:
很多時候,問題不在於你不夠努力,而是你早已做得太多,太好,太超過。
學會停下,是一種覺醒。
劃清界線,是一種自我尊重。
而真正的成長,是從不再為別人的怠惰買單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