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靜水流深》:輕輕走過萬象,靜靜照見自己

有一天,一位義工找我解惑,我給予各種答案,她仍然憂心忡忡,不知道該如何是好?
後來,我從她的口中得知,關鍵不在於她,也不在於問題本身,而是她做不了主。
做不了主,又想要解決問題,陷於兩難。
因此,這件事困擾她很久的時間,讓她一直煩惱不安。
當我理解她根本做不了主的時候,我就很堅定地告訴她,她已經把她能做的事,都安排妥當,剩下的事需要時間去解決,不是她現在可以處理的。
我勸她:既然做不了主,那就放下吧!
於是,我就問ChatGpt,再經過幾天的沈澱,而有了《靜水流深》的專題設計。


raw-image
zoomable



問ChatGpt :
做不了主的時候,就放下,不去想了。不然,所想和所做的,都是在浪費時間。把時間利用在自己可以做主的事情上,那就忙不完了,何必去自找麻煩呢?
寫一篇文章論述並引經據典


ChatGpt 答:
當我們處在人生的十字路口、面對許多難以掌控的事時,若能懂得「做不了主的時候,就放下,不去想了」,其實是一種高層次的智慧,也是一種修養。這不僅僅是逃避或放棄,而是一種對現實的深刻覺察與內在能量的有效分配。以下將從哲學、佛學與現代心理學三個角度,論述此觀點之深意,並輔以經典語錄與案例作為佐證。

一、孔子曰:「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賢也;知其不可為而執迷不悟者,愚也。」
孔子對於人的行為與判斷,強調「知」的重要性。當我們面對一件事已明知非己所能決定之時,仍然耗費心神,不僅無法改變結果,還容易陷入煩憂與無謂的焦慮中。真正的智者,知道何時應為,何時應止。懂得「止」的人,才能把精力留給真正能開花結果的事情。
例如:孟嘗君門下食客馮諼,乍看只會吃喝拉撒,卻不費吹灰之力就為主人收回封地。他懂得運用可控的方式處理問題,而不是盲目硬闖。放下無用的糾纏,是他心思靈活、洞察時機的體現。

二、《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佛法講求「放下」,並非叫人什麼都不做,而是提醒我們不要執著於不可控的外境。當我們總是糾纏在別人對我們的看法、某些無法改變的關係,或未來未發生的憂懼上時,不僅耗神費力,更會喪失與當下和諧相處的能力。
「無所住」的意思,就是不將心神攀附於那些外在無常之物。當你做不了主的時候,不妨回到當下,做你能做的,養你能養的心。

三、現代心理學:焦點取向與能量管理
心理學家指出:「你關注的地方,就是你能量流動的地方。」(Where attention goes, energy flows.)當你總把時間花在那些你無法掌控的人和事上,就會逐漸失去掌握自己人生的主動權。而若能有意識地把注意力放在「可以改變的事」上,不僅讓人更有成就感,也更能減輕焦慮與自我懷疑。
這與《七個習慣的高效能人士》中提到的「關注圈 vs. 影響圈」相呼應:聰明人把時間花在影響圈中,從可行之處出發,逐漸擴展影響力;愚者則糾纏於自己無能為力的關注圈裡,自怨自艾、原地打轉。

四、結語:時間花在哪裡,人生就走向哪裡
當你願意放下那些「做不了主」的事,你其實也在為自己的人生釋放出更多主動與可能性。正如莊子所言:「乘物以遊心」,心若不被外物所繫,才能自由自在。與其在不可控中掙扎,不如在可控中發光。
與其自找麻煩,不如自找光亮。


專題名稱:靜水流深
輕輕走過萬象,靜靜照見自己。
在流動與靜默之間,尋回一顆自在而清明的心。


輕輕走過萬象:
是一種無所執著的瀟灑,沒有要對抗生活,也沒有要逃避生活,而是帶著一點溫柔的腳步,走過所有的喜怒哀樂。

靜靜照見自己:
像一面湖水,總會在最意想不到的時刻,映出真正的自己。很像故事裡那些人——經歷了,才懂得,看透了,才會溫柔。

在流動中安住,在靜默中成長。
從學會放下無法掌控的事,到理解愛的自由本質,再到將內心的光帶回日常生活,《靜水流深》帶領我們穿越執著、愛、與靈性的融合之旅。
這是一場輕柔卻深刻的心靈行走。

在每一個忙亂、失落與選擇之中,我們常以為要拚命掌握、要急著抵達,卻在疲憊時才慢慢懂得:有些事,做不了主,就讓它隨風;有些路,走過了,才能明白。



《靜水流深》是一場緩慢的心靈行走。
以哲學的思考為起點,以詩作為呼吸,以故事為步伐,我們一同穿越生活的萬象——喜悅、掙扎、放手與蛻變。



這裡沒有高聲宣講,沒有急促結論。

只有輕輕的提問,靜靜的傾聽。

在每一次的閱讀裡,也許你能在無聲處,看見自己真正的樣子。



願我們都能學會,

在流動中安住,

在靜默中成長,

在不確定裡,找到自己的光。



專題內部三大主題段落
1. 靜水流深·自在之路(放下與安住)
做不了主的時候,放下。
不抗拒,不逃避,與生活溫柔共處。
以哲思、詩與故事,引導放下掌控,學會自在而深刻地活著。

2. 靜水流深·愛的本質(喜悅與自由)
愛,不是擁有,也不是控制。
愛是一種內在的喜悅,一種無條件的自在給予。
透過哲學對話、靜心散文,探索愛的深層意義與流動性。

3. 靜水流深·人間淨土(靈性與實踐)
靈性不是遠離塵世,而是深入塵世。
在日常中活出靈魂的光亮,種植一方心靈花園。
以故事、隨筆與靈性片段,描繪內在與世界的交融。



專題內容概覽
哲學思考篇:
從日常出發,探問自由、時間、愛與存在的意義。

詩文篇:
以簡潔而深情的文字,記錄那些微小卻真實的心靈波動。

故事篇:
透過角色的交錯人生,演繹放下、選擇、與心靈成長的歷程。

靈性延伸:
銜接到靈性感悟,展開更深層的內在旅程。

每一篇都有「靜靜起頭——慢慢深入——溫柔收束」的自然流動,《靜水流深》會像一個深深的湖泊,湖水裡同時蘊含了:

對生活的放下
對愛的覺悟
對靈魂的實踐
而每一篇文章,就是一片片湖面上的波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夢見靈魂(五):時光之間的手勢

你伸出手,像說:「我一直在這裡,從未離開。」 在夢與醒的縫隙間,我看見一隻手從光中伸來,靜靜地,溫柔地。 沒有聲音,沒有急切,只是一種如呼吸般自然的存在,像在說:「我一直都在這裡,從未離開。」 那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這道手勢,跨越了時間,穿過了我們曾經走過的森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