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2年12月20日 星期二

生命書寫:失去歡笑的團圓飯

——寫于2022年12月20日

「如果生命可以重來,我想抹去的記憶,就是那段不堪的過往。」季芷輕碰我的肩,又開始訴說她人生中,永難忘懷的痛楚,每說一遍,淚水總是爬滿她的面頰,我曾為她拭去無數次,一再地安慰她,並以佛法為她開解,但她仍然不斷反覆,似乎這段過往的記憶,已占滿她的心頭,她的生命一直活在二十多年前,她就是不願放下。

淚眼說從前

今夜她依照往常,仍然在我面前傾訴,說著說著,淚水與低泣,混著沙啞的聲音,斷斷續續傳入我的耳裡,一段時間之後,她看我陷入沈思,未曾搭理一句,也不再為她拭淚,她突然停止說話,轉身離去,留下錯愕的我獨自一人,在漫漫長夜中,彷彿時光倒流,她說過的點點滴滴,如同電影在我眼前播放。

屋外下著細雨,季芷的心也在滴血,一場婚姻奪去一位少婦的美好未來,遇人不淑,將她的人生從天堂扯入地獄,離婚後,以為將脫離噩夢,前夫卻不時前來家裡亂,狠話連篇,雖然那只是酒後胡言,但對她娘家單純平靜的生活,整個地打亂了,她不但要面對別人的眼光,還有心頭那個大大的,擦不去的污點,離婚對她而言,就是人生的不完美。

從小儘管不是優等生,卻也考取明星學校,大學時代,由於感情的不順遂,讓她時時無法安心。

她常說,為什麼生為女人,不能像男人一樣展翅高飛,有自己的生涯規劃,每經營一段感情,都得被身旁的男友決定未來,一旦想發展自己的人生,便是感情終結的時候,而梳理一段結束的感情,需要時間,當準備好生涯規劃時,一段感情又悄悄來臨,她的生命總是如此循環不已,也困惑不已。

知識開啟她思辨的能力,有機會與男士們一爭天下,而女人的善感,又使她無法堅持到底,季芷在夜深人靜,輾轉難眠時,總是自問:我今生所為何來?為何感情對她如此難捨?她又覺得生命中還有更重要的事,但那又是什麼呢?

沒想到,一段破碎的婚姻讓追求完美的季芷,蒙上了陰影,何時她才能重新找回自己?
除夕夜團圓飯

很小的時候每到除夕,季芷的媽必然會絞盡腦汁做團圓飯,一個母親的愛就在廚房鍋碗瓢盆裡,盼著全家人歡聚一起,想像是那麼美好。吃長壽菜要從根部吃起,這樣壽命才會長久,飯桌上一定有條魚,還要邊吃邊說「年年有餘」,種種習俗季芷的媽都面面俱到,相當花費心思,而孩子們當時也覺得有趣,配合著季芷的媽,逗她開心。

季芷記得媽媽總會來點創意,玩玩娛興節目,用盡方法就是讓年節氣氛和樂融融,但沈默的父親對於家庭只有付出,不受傳統習俗束縛,年節對他反倒是壓力。他經常告訴子女「默默做事,不求回報」,而季芷的媽這般慎重其事,大費周章的過年,父親並不特別高興,但為了不冷場,也在季芷的媽的安排下,和子女開心玩耍。

有一年,不記得是不是季芷國小四年級,可能是經濟的壓力,父母吃過年夜飯後,季芷的媽突然發怒了,她相當氣憤地說,父親是個不懂天倫之樂的人。

那句話說得很重,深深刺傷季芷童年的心,從那時候起,季芷經常在想:什麼是「天倫之樂」?到底是季芷的爸,還是媽毀掉家裡的「天倫之樂」?每個人心中期待的「天倫之樂」,是一樣的嗎?

那年之後,季芷的媽對年夜飯顯得意興闌珊。年夜飯該吃的,該用的,就簡單打發了,然後季芷的媽不再寄望丈夫一起享受全家團聚的歡樂。後來祖父往生,季芷的媽讓全家人皈依,漸漸安排過年到佛寺念佛,一邊尋找她的依靠,一邊教育子女學佛,而季芷一向隨季芷的媽安排,也聽話懂事。

但那一頓團圓飯引來季芷的媽的憤怒,是徹底讓季芷嚇到了,季芷希望自己不要走上這條路,季芷不奢求「天倫之樂」,季芷不要因此讓家人變得冷漠。
媽比佛菩薩重要

季芷上國中,季芷的媽對佛事更加積極,季芷常常放學回家看不見媽媽。季芷的媽有大半的時間都在佛堂做佛門定課。當時的季芷便對佛教產生極大的反感,但本身又對佛菩薩有種好感,所以季芷沒改信其他宗教,季芷只是被動陪季芷的媽去佛寺拜佛誦經,但季芷感受不到信仰的喜悅和平靜。季芷覺得宗教不該是這樣,尤其媽的角色,對未成年的子女來說,是比佛菩薩來得重要,是直接的依靠,有媽的呵護陪伴,對未成年子女的影響是深遠的。但季芷的媽選擇滿全自己的需求,放下對家庭的責任,最終惹來子女對她的憤恨。

念大學,出社會,季芷的媽總是幫季芷報名參加佛學營,季芷無法抗拒,每次去,雖然有所獲得,但季芷對佛教的疑慮更深,這不是季芷要的人生,雖然在佛寺裡,可以享受與世無爭的平和,可是季芷要的是對人生的困惑,能得到具體的解答。季芷想找到真正要的,可是季芷卻很難對季芷的媽說不,宗教的力量很強,除非本人信受,否則信仰者的力道特別強大的,那種強迫接受,又帶點威脅,帶點恐嚇的方式,跟季芷內在的佛菩薩是完全不相容的。

然而對季芷的媽的反抗,導致身心受創,雖表面服從,卻無比叛逆,季芷開始有逃離宗教信仰的渴望,只是時機未到罷了。

季芷的媽晚年因二女兒的病,不得不待在家裡,醫生說是她過於頻繁出入道場,把家庭給疏忽,讓二女兒對她產生種種的不諒解,彼此不斷衝突,而季芷的媽的強勢作為迫使二女兒人格解離。回顧季芷的媽的一生,虔誠拜佛,如今步入老年,家庭的紛亂爭執更熾烈,這現象終於讓季芷的媽願意正視她幾十年來對家庭的輕忽,及家人對她隱藏的怨恨,或許佛法的修學漸深,季芷的媽了然一切,不再對立,也改變過往強勢的性格,找時間跟二女兒聊天,帶她散步,擁抱她,同時放下對丈夫的不滿,就在丈夫六十歲壽誕那天,找來子女為丈夫祝壽,拍照留念。之後每年全家都會相聚,共同為丈夫祝壽,殆季芷的媽離世,季芷的爸失智後,住進安養院為止。

季芷的媽是傳統的女性,偏偏嫁給如風般,難以捉摸的丈夫,季芷的爸活在他的蘭花世界裡,下班後,就躲進親手建造的蘭園,獨自享受,當蘭花盛開時,擺放在屋內供人欣賞,季芷的媽不解,花那麼多錢養蘭,為什麼不賣?季芷的爸與媽在金錢的觀念裡,沒有交集,季芷的爸沈溺於養蘭,讓季芷的媽的幸福美夢破碎,轉變對佛菩薩的依靠,無形中季芷的媽的世界變寬變大,不羈絆子女,過自己的生活。

於是子女們曾經對季芷的媽的不滿,都在媽媽死後,慢慢化成一股思念。
突破禁忌自食惡果

季芷的媽幼年時與大姨、二舅送給無子嗣的姑丈做養子女,聽季芷的媽說穿著日本和服,被寵愛得像個小公主,無奈命運造化弄人,姑丈早逝,回歸原生家庭,得做事才有飯吃,這時季芷的媽已經算是別家的孩子。

季芷不懂世俗的規矩,但從季芷的媽的遭遇似乎感受傳統的力量,是很殘酷的,而季芷的媽也因此養成她太重視外在的規矩,弄得家人相處很痛苦。而且許多的禁忌都是季芷無法理解,感到不可思議的。季芷的媽從不在子女面前,談娘家生活的種種,而二女兒因為好奇,想探求真相,讓季芷的媽十分生氣,季芷的媽心靈深處隱藏的故事,仍是子女至今難以知悉的,她的恐懼之深,又是難以想像的,或許這就是她有信仰後,會深陷其中,不可自拔的緣故吧!季芷猜想媽媽的心情有難以向外人訴說的苦楚,只有佛菩薩懂她,所以子女渴望媽的愛,卻是她最難給的,季芷的媽的渴望連最親近的丈夫——季芷的爸,也是無法滿足她,最後在佛菩薩的世界裡,她找到了家,找到了心靈安頓的家。

年幼的季芷只希求媽媽的付出,是不太可能懂媽媽的痛苦哀傷。當季芷的媽的姑母,她的養母往生,季芷的媽沒去送終,受到親友的指責,但季芷的媽表示她不能去,但到底是什麼緣故?季芷問不出原因,但季芷的媽哭了,季芷的媽說她真的不能去!到底是什麼綁住了季芷的媽的心,使得她寧願背負不孝之名,也不去見養母的最後一面?如今季芷的媽已往生多年,季芷依然無解。

季芷說媽媽經常告誡她出嫁後,一定不能常回娘家,偏偏事與願違,季芷在台北一無所有時,季芷的媽終於放下執著,說:「妳回來吧!」

季芷知道這對季芷的媽來說,是多麼不容易的事,執著大半生的禁忌,還是被季芷破壞了,而季芷潛意識就一直在反抗她的禁忌,如今季芷自食惡果,落到淒慘的下場,不值得啊!

季芷的媽的禁忌使自己活得不快樂,不過季芷的方式是對抗,硬是要季芷的媽跳脫出來,硬碰硬的結果,兩敗俱傷,真如季芷的媽所說,回娘家代表嫁出去的女兒過得不好,季芷抱著突破禁忌的心態,讓自己嘗到苦果。其實季芷只是希望不受宿命的觀念約束,把子女相欠債,出嫁潑出去的水的負面思維,從生活裡褪去,用更健康,更正向的思維來灌注正能量。
菩薩道上多人相伴

所以季芷試圖讓自己活得開心,從小就感到觀世音菩薩在身旁的季芷,當季芷傷心難過時,總是感受到觀世音菩薩慈祥的心,在安慰照顧季芷,平時念「阿彌陀佛」,地震來襲,也念「阿彌陀佛」,那是一種發自內心根深柢固的信仰,不是誰教了季芷。季芷對佛教深具信心,季芷的媽的佛教信仰卻跟季芷格格不入,但季芷又不清楚原因何在,然而季芷的媽終究走過來了,她勤跑道場成就自己,對子女的虧欠在臨終前幾年,試圖彌補,為了照顧二女兒,哪裡也去不成,還是用智慧克服了。她過去沒做的,終究被迫償還。

可見在佛道上精進,人事上仍不能虧欠呀!因緣果報歷歷不爽,得失本來就是如此。

或許季芷的媽是想先到阿彌陀佛淨土進修,再回人間度化凡夫子女,她才有無比的信心,難關較能承受,只是遺憾似乎比較多。

如果換個方式,先和子女一起成長,將來在佛門裡精進,雖然自己受到的障礙較大,可能比較辛苦,需要忍受的痛苦較大,但全家一起,或許二女兒就不會生這場病,折磨季芷的媽吧!

急著解脫,是學佛的捷徑,行菩薩道,是難行苦行,可是多人相伴,感覺甜美多了,季芷此生在尋找的,就是菩薩道吧!
茶思飯想相思病

一生中,季芷有多次出家因緣,可是病體不堪承受,曾抱持單身也好,但感情總是不請自來。其實談戀愛是苦,交男朋友動了真情,談感情好苦,為某人茶思飯想,功課都退步了,但心已收不回,望著鏡子傻笑,對方的一舉一動牽動心緒,因他開心,因他不開心,說是得了相思病,真的是病,喜歡一個人不是好事,是生病了,古代的人就有這種智慧,說是相思病。

儘管失戀後,費盡心思,想忘掉對方,想重新一個人過日子,卻又那麼難,因為習慣了。習慣生命中有一個人,但這習慣又把自己折磨得好苦,都無法好好安排生活,不像從前自由自在,想和朋友出去玩,說一聲就走,多了個人,現在就得看對方答不答應?沒問就去了,對方會不會生氣?自己像給了別人似的,都沒自己的主意了。

為什麼要那麼在意對方?乾脆分開好了,各自過各自的生活不好嗎?偏偏就是想念,看到公用電話,忍不住打給對方,對方在忙,無心回話,心就開始下沈下沈了,飯也不想吃,腦裡想的盡是對方的心思,是否對自己厭倦了等等,弄得覺也睡不好,書也讀不下。

考研究所應該自己做主就好,對方有意見,思前想後,好累,無從選擇,乾脆不考了,什麼都不想做了!對方一句話,弄得心神不寧,為什麼就這麼在意?真的不能自己做決定嗎?對方回答,兩個人是要過一輩子生活的,當然要有計畫,季芷的未來都跟男朋友有關,當然他是可以有意見的,結果交往幾年後,兩人散了,而季芷的未來在哪裡?

每個走進季芷感情世界的人,都帶有他們各自的規劃,而季芷的理想呢?誰叫季芷是女性,未來進了家庭,女性就得放下自己,成全別人,但季芷是很有主見的人,怎麼辦?只有壓抑,成全對方吧!誰叫季芷是女性呢!何況季芷身體多病,是成就不了大事的,就這樣季芷自我貶抑,能力和才華只能在午夜夢迴偷偷入夢,然後醒來大哭一場,明天還是照常過日子,這就是談戀愛的宿命嗎?

可是季芷可以不要婚姻,不要感情嗎?

然後結束一段感情,正等著要施展抱負,一段感情又來臨了,季芷怎麼就這麼不堪他人的追求呢?季芷一邊恨自己,又陶醉在被愛的幸福裡,其實沒多久,痛苦又降臨了,同樣的心再度感到痛。

愛,怎麼那麼苦?季芷百思不解。
觀世音菩薩的愛

遠方雞啼,我從夢裡醒來,季芷昨晚不告而別,原來是個夢。這幾年季芷都和我在網路世界互通消息,我順手打開平板電腦,連上網路,季芷寫來的短訊立即跳出,她說:「我再度回到觀世音菩薩的愛,我不再受苦,原來苦是因為怕失去。一旦擁有,剩下的就是恐懼失去,失去是一種痛,所以擁有時,也有了怕失去的痛。每次的戀愛都一直活在怕失去中,活在痛苦中,最後真的就失去了。而觀世音菩薩的愛,沒有害怕,不在乎擁有。」

季芷同時傳來一則故事,是一個外遇的男人問和尚師父的話,他說有個男人愛上別人了,想和老婆離婚,但老婆一定會痛苦,因為她很愛這個男人。但和尚師父說痛苦的該是這個男人,和尚的這句話讓這個男人不解,照理說失去這個男人的是他老婆,痛苦的該是他老婆,和尚師父卻說他老婆是幸福的,這個男人是痛苦的。

最後這個男人終於在和尚師父的開示中,明白老婆才是真正幸福的人,因為她愛他的老公,她真正享受著幸福,不是因為被愛。人們都誤以為被愛才是幸福,其實能夠真心愛人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季芷說這則故事,讓她明白觀世音菩薩的偉大,祂的慈悲活在每個人的心中。

季芷想到媽媽的一生,追求「天倫之樂」,雖然後來與丈夫建立佛化家庭,成為人人欣羨的菩提眷屬,但那時佛教出世的觀念重於入世,使得走進佛門的婦女,對家庭產生厭煩,看待家人都是相欠債,弄得不信佛比信佛的家庭感情好,信了佛,反而怨懟更多。

季芷很慶幸現代學佛的人幸運多了,佛化家庭菩提眷屬的觀念愈被接納,成就他人比成就自己更重要,冤家變親家,夫妻不是來償債的,是攜手共成道業,相伴行菩薩道,親情是甜蜜的負擔,對方幸福比自己幸福更重要,佳偶比怨偶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寫給未來的自己:緣生緣滅,擁有時珍惜,失去時放下

發佈於 2024/11/29 有朋友跟我說,我無家可歸,但活得快樂而自在。現在的她是有家歸不得,比我還要淒慘。 十多年來,父母相繼離世後,娘家的房子被弟弟賣掉,家就散了,姊弟們各自生活,都沒有連繫,自從離了婚,我就是一個人,獨立而自由。 而她的兄弟姊妹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