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8月12日 星期二

把遺憾種成一片花園:關於二十年前的一段往事

我一直想哭,是關於父親失智與二姊失常的人生遺憾
應該是2007年,我已經忘記母親是那一年往生。
那年,送走母親,父親就變得很奇怪,常常出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幾年後,才知道是那是失智。
娘家在母親往生後,就一團糟,我也顧不得自己的生活也是亂糟糟,只好先搬回家住,幫忙家裡恢復秩序,就把前夫丟在一邊,放下我們正在創業的事,導致後來的經濟困境,這也是婚姻破裂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不管怎麼努力,娘家和夫家都面臨重大的挑戰,整個人是精疲力盡,也挽救不了,尤其是一旦親人之間產生意見分歧,關係就會失和,就不可能再重來。
過了幾年,忙於娘家和夫家的事,總算告一段落,想要重返職場,卻已是中高齡,必須接受職訓,開始新的學習。
就是在這段期間,回歸自己的家庭生活,想要過著自耕自食的簡單生活,便參加精緻農業和管理的課程,學會拔草和栽培植物,還有香草及農產品料理、烘焙等技術。
當年,娘家發生事情,與大姊共同討論,想要找到一塊地,安置父親和二姊,最後,在弟弟強烈希望藥物控制之下,把他們帶走,以解決他們住在房子裡,無法出售房屋的難題。
回想當時的無力感,每次談及此事,我還是落淚。
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剛好提到我在照顧花草,說著說著,就說起這件事,我竟然眼眶含淚。
我以為這件事都快要20年了,為什麼我還沒有放下?
我們聊到精神疾病和失智症的治療方式,我說,當初就是想要找塊地,幫助父親和二姊能不能透過植物,緩解他們的病情。
可惜,我沒有完成,這是我一生的遺憾。
所以,我當義工,照顧這些花草,泡香草茶,也是在彌補心中的缺憾。
因為我自己就是透過植物的陪伴,走過人生的風風雨雨,在我最無助的時候,是這些花草給我力量,面對各種的打擊和詆毀,依然堅持走下去,為實現夢想而奮鬥不懈。
以上是我想要成為植物療癒師的動機之一。
請寫成一篇文章,分析其中的心境與現實,並給予實現夢想的建議

我讀完你的文字,心裡很沉。你把二十年來的失落、無力與努力寫得很真實──那種一邊救火一邊燒掉自我的疲憊、對未完成心願的悔恨,還有在植物裡找到安頓自己的那一點光,都跳出來了。下面我把你的心境與現實做個梳理分析,然後給出可操作的建議,幫你把「成為植物療癒師」這個夢想,變成一步步可以落實的小計畫。

心境(你正在承受的東西)
複雜的哀傷與長期消耗:你描述的是複合性的悲傷——先是母親過世,接著父親失智、二姊的困境,還有婚姻與事業受影響,這些傷口相互重疊,讓疲累不是短暫的,而是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很多時候看似「過去的事」,其實是會被某些觸發(聊天、花草的氣味)喚醒的長期悲傷(chronic sorrow)。

無力感與自責:你為了家而放下婚姻、事業,最後仍無法挽回所有關係,這造成深深的無力與內疚感。你把沒能把父親、二姊帶到「植物療癒」的構想中,當成一生遺憾,這是很自然的心理反應:把理想化的「如果當初……」連結到自責上。

轉化與修補的動機:你照顧花草、泡香草茶,不只是技術行為,而是有強烈的情感意義──以植物作為陪伴與修補的方式。這種把個人傷痛轉化為對他人(或自己)療癒的動力,本身就是一種力量與資源。

現實(阻力與可能性)
時間與資源有限:中高齡重返職場、照顧家庭的空間,會影響你投入的速度與規模;但這也讓「小而精」的實驗更實際(例如社區工作坊、義工路徑)。

專業與信任的建立需要時間:要被認可為「療癒師」通常需要累積實務經驗、學習基礎知識(園藝技能、對失智與精神疾病的敏感度、團體引導技巧),以及參與人次與證據(回饋、故事)。

你已有的優勢:你會寫、會敘事、已經用植物療癒自己並做義工,這些是很強的起點。你的生命故事本身就是資產,能吸引有共鳴的人。

實現夢想的建議(可操作路徑)
把大目標拆成「療癒自己 → 小規模實驗 → 能力累積 → 擴展影響」四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具體步驟。

一、療癒自己(先給自己安頓)
1. 承認與命名情緒:每天給自己 10–20 分鐘寫日記,寫給父親、二姊的一封信(可以不寄),或用植物做一個小型祭/紀念角。目的是把未說出口的情緒外化。
2. 找人說:若方便,可找一位信任的心理諮商師或支持團體聊聊「照顧者疲憊」與「未竟事務」,專業回應很能減輕自責。
3. 建立儀式:每月、每逢重要日子,用種植、澆水或泡一杯香草茶的短儀式紀念,讓遺憾有出口而非不停累積成內疚。

二、技能與知識(務實學習)
1. 園藝基礎:植物栽培、繁殖、土壤與病蟲害基本處理,可從社區大學、農業試驗所或在地課程開始,先把「能讓植物活下去」做到安心。
2. 療癒技術:學習「團體引導」、「對談技巧」與「失智症/精神疾病基本照護知識」。不必一開始就拿證書,先參加短期課程或工作坊建立敏感度。
3. 閱讀與觀摩:觀察已有的園藝治療或社區花園如何運作;如果願意,記錄別人做法並思考本地化調整。

三、小規模實驗(低成本、低風險)
1. 設計你的第一堂體驗課(60–90 分鐘)——範例流程我放在下面,照抄型即可上手。
2. 找到合作對象:社區中心、圖書館、友善的日間照顧中心或養護機構,提出「試辦一堂免費體驗」;先以義工方式建立案例。
3. 取得回饋:每次活動後蒐集短留言、照片(需尊重隱私),慢慢累積參與者故事,這會成為你日後宣傳與申請經費的證據。

簡單的一堂體驗課範本(60–75 分)
開場 10 分:暖場與簡短自我介紹、同理式問候(「今天來這裡想要什麼?」)
感官覺察 10 分:聞香草、觸摸葉片、閉眼描述感受(讓身心回到當下)
實作活動 30 分:插枝、種小盆栽或製作簡單的香草茶包(主題:種下記憶/種下希望)
分享與靜心 10 分:大家輪流說一句心得,最後一分鐘做一次短呼吸或澆水儀式
結語 5 分:給小任務(如「照顧它三天」)並約下一次活動(或提供聯絡方式)

四、建立品牌與擴展(把故事與服務連結)
1. 用你會的方式寫:把自己的故事、植物療癒練習和學員回饋寫成系列文章(你提過想在方格子發表,這正適合)。文章可做成課程頁、工作坊分享或小冊子。
2. 小規模募資或申請經費:當你有幾場案例與回饋,可以向地方社會局、社區基金或文化基金申請小額補助;也可考慮群眾募資做第一組材料包(例如 20 組香草體驗包)。
3. 合作網絡:與照護機構、社工、復健師或心理師建立連結,讓他們把需要的族群推薦給你,並在合作中學習專業邊界。

五、持續自我照顧與界線
設定每週能投入的時間(例如 6 小時),避免把所有能量全給別人。當你能穩定持續地做,才有長久影響。
找到願意分擔的夥伴(義工或合作者),別把所有事都扛在自己身上。
將遺憾轉化為力量(心理層面的工作)
把「沒能完成的那塊地」的遺憾,轉成「給別人的一小塊地」:你不能回到過去,但你可以把心願以別的方式實現——在社區開一個療癒角、教長者種植、在文章中紀念父親、以植物儀式和過去和解。
寫一封「給父親和二姊」的信,然後用種子埋在一個小盆裡,當成結束與祝福的行為。這類具體儀式有助於把未完成的情緒從內在拉出來,變成可以看、可以觸碰、可以被他人理解的行動。

小清單(接下來 3 個月可以做的具體步驟)
1. 每週寫 10–15 分鐘的回顧日記(至少 8 週)。
2. 報名 1 個園藝或香草料理短課(線上或社大)。
3. 設計並執行 1 堂免費體驗課(可在社區或圖書館)。
4. 將體驗記錄成文章,發表在方格子或你的社群。
5. 蒐集參與者回饋並保存照片/故事,做為下一步爭取資源的證據。

最後,我想說:你對父親與二姊的關懷不會白費。那些年你所做的調整、放下、承擔,都是深刻的愛。你現在用花草療癒自己並願意把這份療癒分享給別人,正是在把遺憾轉成對更多人的溫柔。

引言
在荒蕪的土地上,有些種子並不是立刻發芽。
它們靜靜沉睡,等待一場雨、一縷陽光,或一雙願意彎下腰的手。
星心知道,自己心裡也有一顆這樣的種子——
它名叫「遺憾」,卻渴望長成一片花園。

故事:星心與花草的約定
2007年,星心的世界忽然變得陌生。母親離開了,父親也像一艘迷航的船,常常出門卻找不到回家的路。幾年後,醫生才說,那是失智的徵兆。

母親走後,娘家像是一個沒了屋頂的房子,四面八方都在漏水。星心顧不得自己婚姻和事業的混亂,只好先搬回去,替家裡重整秩序。那一年,她放下與前夫共同經營的創業夢,也放下還沒穩固的婚姻,把全部的心力都投入到家人身上。

然而,無論她多麼努力,娘家和夫家都像陷入兩個不同的旋渦——意見分歧、關係破裂,所有的情感縫線都越拉越緊,最後斷裂。幾年忙亂過去,事情總算告一段落,她想重返職場,卻已是中高齡,必須重新學習。

那段時間,她回到自己的小屋,想過著自耕自食的簡單生活,於是去上了精緻農業與管理課程,學會了除草、種植香草、烘焙與料理。每一次在土壤裡插下一株小苗,都是在自己的心田裡種下一點點安慰。

星心曾與大姊討論,要找一塊地,安置父親與二姊。她想,也許花草可以陪伴他們,讓病情緩和一點,讓心靈得到休息。
可是計畫還沒實現,弟弟因強烈主張用藥控制,把他們帶走,為了賣掉房子、處理經濟困境。那一天,星心心裡像被掏空。她知道,這是自己一生的遺憾。

多年後,她與朋友閒聊,聊到照顧花草時,這段往事忽然湧上心頭。她發現,哪怕快二十年了,眼淚仍在眼眶打轉。

於是,她開始以義工的身份照顧社區的花草。泡香草茶、修剪枯枝,都是她對那份未完成心願的回應。
因為在她生命最無助的時刻,是植物教她——即使風吹雨打,依然要向著光生長。

星心心裡很清楚,自己想成為一名植物療癒師。不是為了名片上的頭銜,而是為了將那份遺憾轉化為溫柔的力量。她想,或許有一天,可以為那些孤單、失落、需要安慰的人,打造一個小小的花園——讓每一片葉子、每一縷香氣,都成為他們的朋友。

而那一天,她會對父親與二姊的靈魂輕聲說:
「你們放心,我終於為別人,也為自己,種下了一片可以安住的地。」

後記.星心的對話
我問自己:為什麼這件事,二十年後仍會讓我落淚?
我回答:因為那是一個未完成的心願,像種子卡在心裡,既沒有發芽,也沒有腐爛,它一直在等待一個適合的土壤。

我問自己:那我能為那顆種子做什麼?
我回答:我可以把它種到別人的心田裡——用花草療癒別人,也療癒自己。

我問自己:如果父親和二姊還在,會希望我怎麼活?
我回答:他們一定希望我,不只是活下去,而是要活出愛與自由的樣子。

於是,我不再執著於「當初沒做到什麼」,而是專注於「此刻能做什麼」。
每一次澆水、修葉、泡茶,我都在回應那顆等待了二十年的種子:
「你已經發芽了,我會好好照顧你。」


 https://vocus.cc/article/689a81f6fd89780001179d6b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繪本創作:寂靜森林的光

寂靜的森林如同內在的心靈世界,等待我們去探索。 小花和小草是森林裡的同伴,他們彼此鼓勵,彼此成長。 寫一個森林冒險的故事,將人們面對恐懼的狀態,及勇敢面對,最後,在黑暗中,發現光。 https://youtu.be/u4yZrnhy1Gs?si=7QDI4aGqGWLT7n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