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8月13日 星期三

我的情緒不是別人態度的直接結果,是我對那個態度的詮釋

別人以為那樣做,我會愧疚,我卻認為那是在對人撒嬌的方式。
當我們對於別人態度反應的認知,是決定當下我會不會生氣。
這些年來,慢慢懂得接受自己的一切,允許自己的不完美,對於別人的態度和行為,就超越了,不太容易進入別人的情緒勒索中。
寫一篇文章談論這樣的心理狀態,讓自己活得輕鬆又自在。


有些人看見我們在某種情境下沒有愧疚感,會認為我們「冷漠」或「不在乎」。
但事實上,那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對事情的解讀不同。
比如,別人以為某個行為應該讓我愧疚,我卻覺得那是在對人撒嬌;別人以為我該「受傷」,我卻感覺那是一種親密的表達方式。
原來,我的情緒不是別人態度的直接結果,而是來自我對那個態度的詮釋。

1. 認知決定情緒
心理學家艾利斯(Albert Ellis)曾提出 ABC理論:
A(Activating Event):事件發生
B(Belief):我們對事件的信念與解讀
C(Consequence):情緒與行為反應
換句話說,情緒不是由事件直接引發的,而是經過了我們的信念過濾。
改變詮釋,就能改變感受。
當我意識到這一點,我就不再被別人的態度牽著走。

2.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這些年來,我慢慢學會接受自己的一切,包含那些不討喜的部分。
允許自己偶爾任性、偶爾懶惰、偶爾不迎合別人的期待。
當我對自己的缺點也能坦然以對,就不必透過「完美形象」來換取別人的認同。
這種自我接納讓我更穩定,也讓我看待別人的行為時,不會急著做防禦反應——
因為我不再害怕被誤解,也不再依賴外界的評價來定義自己。

3. 超越情緒勒索
情緒勒索常發生在兩個人之間的期待衝突中:
對方期待你愧疚、補償或讓步,而你若不照做,就會被貼上「冷血」或「自私」的標籤。
但當你有足夠的自我接納,就能分清楚——
那是 對方的情緒與需求,不等於你的義務。
你可以同理對方的感受,但不必被綁架。
你可以柔軟,但不必委屈。

4. 活得輕鬆自在
當我不再急著迎合、不再害怕被誤解、不再用愧疚感交換關係的穩定,我就能活得輕盈。
我依然可以善待別人,但那是因為我願意,而不是因為我害怕失去。
真正的自在,不是拒絕連結,而是帶著自由去連結;
真正的輕鬆,不是隔絕情感,而是能在任何情感中保持清明。

結語詩
我不再急著討好,
不再害怕別人的眉頭一皺。
我知道自己不完美,
但那正是我真實的輪廓。

當不必用愧疚換取愛,
當不必用完美換取肯定,
我才能在每個當下,
活得自在,
像風一樣輕盈。

故事:梅寧的轉彎
梅寧年輕時,心思總是很細。
細到別人一句隨口的話,她能反覆咀嚼好幾天,像嘴裡含著一粒沒咬碎的花生,既硬又硌得慌。
同事開個玩笑,她聽不懂,就急著追問:「你是什麼意思?」
對方一笑,她就更慌,怕自己聽錯,於是再問:「是真的,還是開玩笑?」
這樣的場景多了,她便成了眾人茶餘飯後的笑點。
有人模仿她的神情,有人故意講半句話吊她胃口。
每次被逗弄,她的臉漲得通紅,心裡又酸又委屈——
為什麼別人總能輕鬆地笑著離開,而自己卻像被拴住的風箏,拉不回線?

一個偶然的發現
轉機出現在一次聚會。
那天,有人又對她開了個似是而非的玩笑。她下意識想追問,但旁邊的朋友先笑出聲,拍拍她肩膀說:
「梅寧啊!你別急著弄懂,你看我們笑就好了。」
那一刻,她像突然看見一扇窗——
原來,笑不是因為完全理解,而是因為接受那個當下的氛圍。
不必每句話都拆解到毫釐不差,不必確認對錯,也能參與笑聲。

學會放過自己
回家後,她在鏡子前對自己說:「就算聽不懂,也沒什麼大不了的。」
她開始練習,在不確定的時候先笑一笑,不急著弄清楚。
一次、兩次……
她發現,笑容像一個緩衝墊,替自己接住了尷尬。
別人的戲謔,也漸漸變成了生活裡的一點小花絮。

日子變得輕安
梅寧不再苛責自己反應慢,也不再害怕「出醜」。
她甚至會在聚會中自嘲:「我可能又要問問題了喔!」
笑聲總會在那一刻響起,但那笑裡多了溫度,而不是嘲弄。
她明白,自己天生細膩、謹慎,依然會追問、依然會想確認,但這並不礙她快樂。
當她接納了這份特質,就像接納一朵有點歪的花——
它依然能開在陽光下,迎著風搖曳。
後來,朋友形容她:
「梅寧啊!還是那個細心的她,但多了份自在。她笑的時候,像水面上剛好散開的漣漪,平靜又溫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繪本創作:寂靜森林的光

寂靜的森林如同內在的心靈世界,等待我們去探索。 小花和小草是森林裡的同伴,他們彼此鼓勵,彼此成長。 寫一個森林冒險的故事,將人們面對恐懼的狀態,及勇敢面對,最後,在黑暗中,發現光。 https://youtu.be/u4yZrnhy1Gs?si=7QDI4aGqGWLT7n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