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5月1日 星期四

自在之路(二):願無所求

林深無語葉自落,
心靜無求風亦柔。
一盞清茶澄思緒,
願起無念萬事休。

哲學思考問答
問:若無所求,人生是否就少了動力?
答:無所求,不是無所行;是不將結果當作唯一的目的。行是當下,求是未來;若心繫於「得失」,反失當下的真實。

問:那麼人該如何面對「想要」這樣的本能?
答:接受「想要」的自然,但不必執著於滿足。渴望可以成為動力,亦可成為束縛。轉念之間,自在與苦惱也隨之分明。

問:是否意味著放棄努力?
答:不。願無所求,是在努力中不強求結果,在付出中無須交換,這樣的努力,才最自由。

故事
林庭昕自從搬到山下那棟老屋後,每天的日子都過得極簡。清晨挑水,白天照顧菜圃,午後泡一壺茶坐在木窗前,觀山聽鳥。

他曾是城市裡一位備受敬重的建築師,設計過的高樓與空間,刊登在無數雜誌與論壇之上。人們欽佩他的線條、他的概念、他的效率。工作是他的信仰,妻子是他生活的重心——兩人沒有子女,但情感深篤,相守多年,形影不離。

然而十年前,一場突如其來的病痛奪走了她的生命。那段時間他忙於醫院、奔波求醫,幾乎無暇悲傷;但葬禮過後的某一天早晨,他在空盪盪的餐桌前,對著一張空椅,竟不知如何過完那天。他才發現,原來所有的拼命與努力,最終都是為了有人共享成果、有人等待歸來。如今,家已無人應門。

他試圖回到原本的生活軌道,接案、開會、出席活動。但一切都變得失焦。他開始夜裡失眠、白天發愣,工作變得機械,語言也開始稀薄。他不再為空間感動,不再為創意興奮。一次在工地上,他看著一面牆砌起,卻突然淚流滿面——不是悲傷,是一種突如其來的空虛:這一切,意義何在?

於是他請了長假,回到這棟山腳下的老屋,原打算只是調養身心,但某天清晨他站在門前,看著霧從山腳緩緩升起,耳邊只有鳥聲與柴門吱呀的聲音,他心裡竟有一絲平靜。他想,也許,不再回去也沒關係。

一開始,村裡人說他「看開了」;有朋友來訪,說他「放棄了」;甚至連他自己,也無法回答這樣的選擇是逃避還是回歸。

直到有一年秋天,村子旁邊有個少年跌傷,他背著那孩子走了一里山路送去醫院,回程時,滿身是汗,少年母親道謝時問他:「你怎麼這麼好?」

他回得很簡單:「沒為什麼。」

那一刻他才懂,這三個字,就是他多年來所尋之「道」。

後來,他仍舊種菜、煮飯、修老屋。有時有人路過,他便沏壺茶,坐下閒談;若無人來,他就讀書、種菊、觀雲。他不求靈感,也不追機會,但總有人說:「跟你坐一會,就安心了。」

他笑笑回一句:「我也一樣。」

靜心小語
若願所願終無所求,人生便無所虧欠。
願之初衷不為結果,而為自在。
當你學會放下討好世界,你才會真正聽見自己心湖的聲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花草日誌:擁抱平凡,從一株香蘭開始——在日常之中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價值

✦ 花語|日常溫柔 × 靜靜守護 × 安定能量 香蘭(Pandanus amaryllifolius),是一種氣味清新、在東南亞常見的香草植物,具有溫和療癒的氣息,常被用於料理,也象徵著日常的美好、安穩的陪伴與內在的滋養。 香蘭不像迷迭香那樣奔放,也不像薰衣草那樣有名氣。 它靜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