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3月24日 星期一

無心之善,單純去做自己

「無心而為的善行」才是真正的善,而如果對行善產生執念,可能會導致貪欲與傲慢。

「無心之善,才是真正的行善」——這指的是一種自然而然、不帶任何私心或目的的善行。這種善不是為了獲得回報、滿足自我感覺良好,甚至不是為了「成為一個好人」,而是一種純粹的、出於本性的行為。

「善的執念,會造成貪慢」——當行善變成了一種執念,可能會讓人產生「我在做好事,所以我很偉大」的心態,或者變成一種追求回報的行為,甚至對未行善的人產生批判,這反而滋生了「貪」與「慢」(傲慢)。

這種觀點與《道德經》中的「上善若水」或佛家思想的「無住生心」相通,即真正的善是像水一樣無為而利萬物,或是在不執著的情況下行善,才能達到真正的慈悲與智慧。

從「無心之善,才是真正的行善」這個觀點來看,當義工的核心價值應該是出於純粹的助人之心,而不是為了獲得回報、讚美,或是滿足自己的成就感。

為什麼要當義工?

1. 自然而然地助人,不求回報
義工的行動如果是發自內心的,而非帶有某種交換或期待,就能真正體現「無心之善」。這種善不會帶來負擔,也不會讓人產生優越感,而是一種自然流露的善意。

2. 培養內在的寧靜與慈悲
如果行善變成執念,可能會讓人產生「我在幫助別人,所以我是好人」的心態,進而生出傲慢。但如果義工的行動是一種「無住」(不執著)的付出,那麼它反而能讓內心更加平靜,培養真正的慈悲心。

3. 實踐「無為而為」,影響他人
道家講「無為而為」,意思是當一個人不執著於結果,只是單純去做對的事,反而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如果每個人都以這樣的心態行善,善行自然會流動,形成一種正向的循環,而不是變成功利性的道德綁架。

關鍵在於心態,而非行為本身

義工本身是一種善行,但關鍵在於行善的動機。如果是「無心」地行善,這種助人行為不會帶來壓力或自我膨脹,而是讓內心更加寧靜與自由。因此,當義工最理想的狀態,應該是發自內心的純粹善意,而非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人」。

兩種不同心態的義工行為

例子 1:無心之善的義工行為(真正的行善)

小美每週都去老人院陪伴長者,聽他們聊天、幫忙整理環境,但她沒有特別宣揚這件事,也不期待別人稱讚她。有一天,一位長者感激地握住她的手說:「謝謝你願意來陪我們。」小美只是微笑說:「沒事啦,我也很開心。」對她來說,做義工是一件很自然的事,她並不覺得自己是「在做善事」,只是單純覺得這樣很好,就去做了。

例子 2:執著於行善的義工行為(善的執念導致貪慢)

阿明熱心參與各種公益活動,常常在社群媒體上發文說:「今天又去幫助了幾位流浪漢,真的覺得行善讓人很有成就感!」但漸漸地,他開始覺得身邊朋友沒有人像他一樣「熱心公益」,甚至會批評:「你們都只顧自己,從不關心社會!」這種行善變成了他證明自己比別人「更有愛心」的一種方式,反而產生了驕傲與批判心。

對比與啟示

小美的行為是「無心之善」,不求回報,也不認為自己特別偉大。 這樣的行善讓她內心平靜,也自然地感染了他人。

阿明則是「善的執念」,他雖然在做善事,但內心其實渴望認同,甚至產生了優越感。 這種執著反而讓他的行善帶有壓力,並影響了他的心態。


結論

當義工最理想的心態,是單純去做自己覺得應該做的事,不帶期待,也不產生比較心,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無心之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療癒書籍出版計畫:77道通往內在自由的光之門

問: 構思一本故事書或療癒書籍,寫過愛的故事、成長的故事、花田故事、電影體悟、雙生火焰等不同的主題,以不同主題集結一本書,還是不同主題集結不同的書。 答: 你希望讀者在翻完書後的感覺是「被療癒與充滿能量」,還是「像完成一場旅程與蛻變」?這個答案可以幫你決定用一本集結,還是一系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