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4年8月16日 星期五

說說心裡話:堅持信念,積極思考,一切都會好起來

心中的大哥哥,最近回憶起年輕時,喜歡鑽研藝術理論,看藝術電影,閱讀世界文學名著,懷抱著對美好世界的追求。

當我回到過去,就越能夠看見自己,是怎麼著迷於這些藝術作品,就是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就像一塊海綿,不斷吸收外來的知識和能力,卻不知道自己真正適合的是什麼?

上週古琴老師讓我和法師們合奏,當我跟不上節拍,我完全看不懂五線譜,也聽不出音調時,我終於認清自己一向是用眼睛在學習,而不是耳朵。

當下,我很清楚自己學古琴,我是以空間在記憶,而不是聲音。就是記得1234567的位置,而不是音調。

我都是記住琴弦的位置在彈,聲音是熟能生巧的分辨,不是耳朵的音符辨識。

所以,我不喜歡參加音樂會,而是熱衷去看畫展。我聽音樂,是跟著情感,不是樂音。

這樣的先天條件就侷限了我的興趣,也讓我不愛熱鬧的環境。這也是我怕吵的緣故,人一多,一熱鬧,就不舒服。

因為我習慣用眼睛去觀察周遭,而不是用耳朵去聽人說話。

跟人聊天,很累,因為用耳朵很吃力,常常請人寫給我看。

但是,我又喜歡學習各種新奇的事物,也很容易掌握技巧,很快上手,卻受制於身體的障礙,往往就遇到瓶頸,半途而廢。

尤其,我就像一塊海綿,拼命吸收,卻消耗自己的精氣神,很快就感到疲憊不堪。

現在,重新回想自己曾經沈迷的藝術天地,慢慢找到真正適合自己的畫風,喜歡的創作風格。

終究,走過生命的大起大落,最讓自己感到舒服、安寧、平靜、和諧的藝術表現,才是自己能夠持之以恆的創作能量。

至於,從前吸收來的知識和技能,不適合自己的就放掉,讓自己的身心靈,更加純淨平和。

藝術家探索的心靈世界,往往夾雜許多的欲念。

當心靈境界提升了,欲念的本身,並沒有分別,不過就是吃飯睡覺的日常,只是當我們壓抑渴望,欲念就更加無法控制。

念頭來來去去,就是很自然的事。一旦壓抑了,才會變成洪水猛獸。

不是去追求單純乾淨的世界,而是認清楚自己的本來面目,就是單純乾淨的,只是我們被種種困惑,弄得看不清楚了。

藝術,可以進入潛意識,透過夢境,意識到自己的欲念,但是,這一切都是千變萬化的,沒有永遠不變的心念。

而唯一不變的心,是在心靈深處,是永恆存在的,不生不滅的,是純然寂靜的平和,沒有分別的世界,卻不是虛無縹緲的,而是豐富多彩的境界。

當我心緒紊亂的時候,感到失落頹喪的時候,看見天使數字就像一句句愛語,鼓勵我不要放棄自己的信念,堅持下去,一切都會好起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夢見靈魂(五):時光之間的手勢

你伸出手,像說:「我一直在這裡,從未離開。」 在夢與醒的縫隙間,我看見一隻手從光中伸來,靜靜地,溫柔地。 沒有聲音,沒有急切,只是一種如呼吸般自然的存在,像在說:「我一直都在這裡,從未離開。」 那不是第一次,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這道手勢,跨越了時間,穿過了我們曾經走過的森林、海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