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裡學習,老師說的話,我聽不懂,都要回家自己看,反覆地看,花很多的時間練習,自認為很笨的小孩,就是勤能補拙。
我在學習AI生成圖片時,也遭遇到很大的困難,一直跟格友EC3 請教,並嘗試各種文字描述,但是我仍然難以突破,好像就是面臨一個瓶頸,也說不上來。
從一開始格友EC3 就提到他是一位圖像思考的人,而我的文字能力比較好,卻在文字描述中,特別吃力,無法生成我想要的畫面。
這段時間,我很努力學習,也不斷複製同樣的文字描述,就是一直覺得很難。
今天,我終於想要深入這個問題,就是什麼是圖像思考?
我是圖像記憶,抽象思考的人,語文能力是透過學習,不斷練習,才會說話和寫出文章來。
從小就喜歡畫畫,參加寫生比賽,只停留在臘筆畫,卻對光線很難掌握,畫不好素描,畫水彩也很失敗,構圖可以,著色就不行。
我的現實感很差,一直就活在自己的內心世界,很少人能懂,說出來也沒人聽得懂,就是自己一個人去思考,去探索,去學習,去體悟。
人緣好,性情溫和,很多朋友喜歡跟我在一起,但我沒有知心的朋友,都是聽他們抱怨和吐苦水,就是傾聽和排解他們的心事,做別人的垃圾桶,卻沒有人可以做我的垃圾桶。因而養成寫作抒發和臘筆塗鴉的習慣。
後來性向測驗知道自己的空間感很強,想要念建築,選甲組,卻被化學的分子結構,弄到快要崩潰,只好轉組。轉組後,考上中文系,不喜歡那些八股文,一直想要轉系。
不過,漸漸擺脫束縛,發現語文和藝術都可以天馬行空,不再拘泥於文句優美,而是表情達意,寫出自己內在的感悟,真正享受創作的樂趣,就開始嘗試用文字描寫心靈的世界。
從小就對於具體的事物,不感興趣,喜歡進入深層意識,感受心靈世界的微妙,以文字刻畫內心的情感狀態。
然後,我就把想要畫畫的渴望,從畫筆改成文筆,用語言文字把抽象的心靈世界描繪下來。
從前,我是喜歡看抽象派畫家的作品,進入他們的心靈世界。
後來,學習色鉛筆繪本創作,開啟繪本創作的潛能,仍然畫不出具體的事物,還是心靈世界的抽象思維,直到接觸禪繞畫,畫出心中的夢想花園,就真正進入心靈作畫。
最近,AI 生成圖片讓繪本創作更加容易。
可是,我似乎遭遇生成圖像,未必能夠與圖片配合,也就是圖文不符合。
其實,我都是在文字描述生成圖片,雖然不是我想要的圖片,卻因生成的圖片激發我的想像力,而有了看圖說故事的內容。也就是說,我是被圖片的內容激發想像力,才有了文字,再從故事中,去生成圖片。
然而,有了故事,想要生成圖片,就會變成生成的圖片不是我的故事情節。
這件事一直困擾著我,直到我找到關於圖像思考的資料,確認自己也是圖像思考者,只是我是屬於空間圖像思考,是抽象思考,不是物體思考。可能這就是難以形成具體圖像的原因。
我很喜歡欣賞藝術創作,卻不擅長描繪具體的事物,而是對心靈世界的追尋,就是抽象的描繪。
原本以為我是美術專業缺乏,造成圖像產出的困難,現在比較了解自己是對具體事物的描摹,比較難以掌握。
所以,我應該針對自己的特質,掌握文字描述的方向,生成屬於個人獨特的畫風,就是偏向心靈世界的圖像,而不是困在具體事物上,一直感到困難重重。
從圖像思考,想到自己曾經接觸環境藝術的創作理念,就是透過圖文創作,達到生態環境的理念推廣。
環境藝術
知名環境藝術理論家多伯(RichardP.Dober)的環境藝術定義:
嚴格說來環境藝術比建築藝術更巨大,比規劃更廣泛,比工程更富有感情。這是一種重實效的藝術,早已被傳統所矚目的藝術。環境藝術的實踐與人影響其周圍環境功能的能力,賦予環境視覺次序的能力,以及提高人類居住環境品質和裝飾水準的能力是緊密地聯繫在一起的。環境藝術定義,是具有權威性、比較全面、比較準確的定義。他雖然聲言這只是從藝術角度講的,是“作為藝術”的環境藝術定義,但是它已經遠遠超出了過去門類藝術的陳腐觀念。該定義指出,環境藝術範圍廣泛、歷史悠久,不僅具有一般視覺藝術特徵,還具有科學、技術、工程特徵。環境藝術是人與周圍的人類居住環境相互作用的藝術。“環境藝術是一種場所藝術、關係藝術、對話藝術和生態藝術。
創造環境藝術的前題,城市、建築是主要載體的體現者,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可以從建築藝術觀念的變遷中看到它的足跡。從建築誕生之日起,便是作為人的環境創作出現,它就是環境藝術,只不過人們真正認識到建築作為環境藝術的性質比較晚,直到80年代才普遍被接受這樣的說法,所以說,環境藝術觀念的變遷與建築觀念的變遷是同步的。
<設計.攝計.色計>
https://nancy-chen.blogspot.com/2009/11/blog-post_30.html?m=1
我現在從事的義工服務,是照顧植物,就是庭園造景的環境藝術,是動態的空間,花草樹木、蝴蝶昆蟲都在其中,形成園藝療癒的場域。
這當中不只是圖像而已,想要維持美麗的花園,必須結合各種技能,包括藝術空間概念、庭園景觀知識、植栽養護和水電修繕能力等。
這片美好的空間,是需要多少人力的付出,才能享有的。我經常和前來遊憩的讚賞者聊到,必須意識到這是需要多少人的義務服務,努力付出,不求回報,才能保持這樣的庭園景觀。
因此,時時感恩別人的付出,不要對著大太陽就嫌熱,只是想要涼爽,躲在冷氣房裡,不斷追求更舒適的生活,永遠不滿足,而不去感受自然環境的安寧閒適,或是匆匆忙忙走過,不願欣賞大自然的平和富麗。
圖像思考資料:
《圖像思考》作者葛蘭汀認為,人類的思維分為圖像思考和語文思考這兩種,且大多數人都同時具備,只是有所偏重。我們需要有不同的思維來看待問題,才能避開盲點,並找到最佳解決方案。
葛蘭汀依據自身經歷,並結合近期心理學與腦科學的研究,寫下《圖像思考》這本書。她提出人類的思維分為圖像思考和語文思考這兩種,且大多數人都同時具備,只是有所偏重。她說,世界上有一大群人偏好使用圖像思考,主要以圖片或符號呈現想法。這群圖像思考者富有創造與創新能力,擅長動手做,常常靠著圖像思考的優勢來開創事業,例如畢卡索、愛迪生、愛因斯坦、賈伯斯、馬斯克等,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催生了獨特的理念和產品,改變整個世界。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28017
《圖像思考》指出,不是每個人都以語言為基礎進行思考。有些人是空間圖像思考者,他們以抽象的方式思考,而另一些人是物體圖像思考者,他們能夠看到生動逼真的圖像。在以語言為主導的世界中,那些擁有圖像思考能力的人常常被忽視和低估,這對於我們所有人都是不利的。因為圖像思考者,經常能提供社會難題的解答。
格蘭汀指出,目前圖像思考者既未被充分認可,也未得到足夠的資源來發展他們的天賦和技能。實際上,他們在語言思維方面的困難,常常迫使他們參加課業輔導班。然而,許多藝術、科學和技術領域的創新者都是圖像和空間思考者,而且很可能也屬於自閉症譜系,這些名人包括湯瑪斯.愛迪生、米開朗基羅、艾倫.圖靈、比爾.蓋茨、史蒂夫.約伯斯、埃隆.馬斯克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
<李明憲教授《圖像思考》 導讀:亞斯伯格綜合症、自閉症孩子的父母,都該讀的一本書>
https://bookzone.cwgv.com.tw/article/2834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