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4年3月24日 星期日

允許悲傷,不再好強

我喜歡戲劇,尤其是悲劇。

當我看戲,淚流滿面時,我就能得到洗滌,將心中的悲苦,傾倒出來。

這些年來,強調正能量,由於苦悶的情緒容易變成憂鬱症,我便漠視自己內在的負面情緒,不容許自己掉眼淚。

而我從小就是個愛哭鬼,動不動就會掉眼淚。

一句傷人的話,一點小小的挫折,我都會掉下眼淚。

愛哭,讓我看起來是那麼軟弱無能,但是,我的身體是柔軟的,沒有任何的阻塞。

隨著年紀較長,不再輕易掉眼淚,我卻感到自己的心頭,非常沈重,經常悶悶的。

每一次落淚,都是放鬆自己,允許自己悲傷,也就是示弱,就不會好強。

失去柔軟心
二十多年來,連番的挫折打擊,讓我已經哭不出來了,我得堅強地應付身邊所有的事,我的心變得異常剛強,失去了柔軟,就是不斷解決問題。

我的身體充滿了阻塞,我原來是個感受性強,體貼人,處處為人著想的人,那時的我完全失去了那份柔軟心,取代的是嚴厲的自我要求,事事都要做到最好,不容許自己有絲毫的差錯。

嚴峻的現實考驗,讓我變得情感疏離與做事果斷,我不再是個優雅恬靜的女子,而是好強自負的工作狂。

經歷了人生的歷練,痛苦的折磨,讓我不再心地柔軟,溫暖平和,直到感受到觀世音菩薩,以婦人的形貌出現在我的意識裡,同時感受到祂的慈悲,與柔和的氣場,從此以後,我的心也產生了變化。

柔能尅剛,以柔軟的心可以化解許多的衝突。人際的互動,往往不是強權控制取得成功,而是柔和忍辱的心來感動人心,讓事情有了轉機。

去年離婚後,放下一切的包袱,面對過去種種的創傷,找回了那顆易感而柔軟的心,人也變得愛哭,動不動就掉下了眼淚。

哭過之後,人就輕鬆了許多。

有時候,就靜靜地讓淚水爬滿了臉,不去擦拭,讓淚珠一串串落下,彷彿千斤重擔就慢慢放下了。

接納自己的軟弱和無能,是這陣子做到的,就是因為一次次哭過,把心中的積鬱,釋放出來,才得以放鬆心情。

或許,每個人都喜歡那種充滿陽光,笑容洋溢的人,但是,我偏偏不是,我愛哭,容易鬱悶,想不開,卻充滿感性,能夠撫慰人心。

我對於戲劇人物的悲苦,感同身受,能夠對人產生悲憫,而不會輕易指責。

當我們一直強調正向積極的特質,就容易忽略那些陰暗消極的自己,而這樣的自己是需要時間去照顧到,更是需要去接納而非強求改變的。



不必改變
我對於改變,開始有了不一樣的想法。

我們總是期待別人改變來順應自己的需要,但是,改變未必是恰當的,每一種特質,都是正反兩面,某些情況是優點,某些情況就是缺點。

所以,我不再強求他人的改變,而是協助他人,完成做不到的地方。

對一個急躁的人來說,要求做有耐心的事,是很困難的。那麼就可以分工合作,把那些需要細心的工作,交由其他適合的人來做。

一個人的性格要改變,是很困難的。

為什麼呢?

因為天生下來的體質,會影響我們的性格,剛烈的人多半是跟身體容易燥熱,而坐不住有關。反之,陰冷的人也是來自體質,可能是虛弱無力,而缺乏行動力。

既然改變一個人的性格,就要改變一個人的體質,就可以了解那是多麼困難的事,所以,團體的運作是需要相互合作,而不是指責別人。

欣賞他人的優點,幫助他人的缺點,不再要求別人改變,也就能與人和諧相處。

明知道別人做不到的事,就不要強求,自己幫得上忙,就去協助。

懂得把人放在適合的位置上,就能合作愉快。

而我是個愛哭鬼,眼淚是我最好的放鬆劑,就不怕別人笑,勇敢去哭,對自己絕對是有益身心的。

軟弱無能,對我來說,不再是一句指責的話,而是承認自己就是這麼柔弱之人,這是優點,也是缺點,不必改變,就是接納這樣的性格。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愛的真義(一):喜悅的本質

前言 愛,是什麼? 愛,只會喜悅,是佔有和控制,才會痛苦。 這句話本身就像是一道靈光,很美。 你說:「愛,只會喜悅,是佔有和控制,才會痛苦。」 這正道出了愛的本質——愛本身是自由流動的,是滋養與接納,是靈魂與靈魂之間的共振。當我們說「愛讓人受傷」,其實受傷的往往不是因為愛,而是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