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4年2月18日 星期日

夢想的家,可以追夢,滿滿的愛,無盡的鼓勵與支持,找到生命之光

經過了兩個星期,沒有休息的春節義工服務,今天總算可以休假一天,好好整理一下思緒,為重返社會找工作,及經營個人品牌,建立夢想的家,繼續向前行。



春節期間,迎接絡繹不絕的賞燈遊客,看著大家歡天喜地過春節,所有的辛勞都化為烏有,每位義工朋友都是腰酸背痛,心情卻是非常愉快,這就是助人為快樂之本的寫照吧!

自從二十多年前,生了重病,經過擁有大陸中醫師執照的大姊,幫我調養,恢復健康之後,我就珍惜死裡逃生的因緣,再也不去享受吃喝玩樂的生活了。

但是,我過著自耕自食的生活,吃著健康的蔬菜,滿懷理想,卻被現實所打敗,經濟陷入困境,而決心尋找新的生活方式。

去年年初,到寺院當義工一年,找回自己的生命之光,往真實的自己更向前邁進,放下執著,心底無限寬闊,和義工朋友無話不談,當成家人般,互相照顧,彼此合作,共創人間淨土。

而這樣無私的愛,讓我更加堅信要創建一個夢想的家,療癒自己,也療癒他人。

有一天,和一位年輕義工朋友聊起《星雲大師全集》,他得到很大的啟發。他說現代年輕人物質豐足,卻內在空虛,沈迷於網路世界,人生沒有目標,不知道生命的意義。

其實,每個時代的年輕人都很徬徨,當年的我受到達達主義的吸引,反傳統,反體制,向權威挑戰,最後被更高權威所制約,就是恐懼所控制。因為進入虛無主義,對自己失去了信心,不知道活著是為了什麼,而自暴自棄,那個崇尚女權主義的我,還是在婚姻的約束下,失去了自我,寧願被他人所嘲弄,所威嚇,守著一個婚姻,就是希望被保護,害怕再次受到傷害,而受到更大的傷害。


找到生命的價值感
人,如果沒有信仰,對生命更深層的認識,是很難在世代交替中,找到自己生命的價值感。

所有的生命都在追尋一個最真實的自己,只是被外在的世界所迷惑,而不知道追逐物質欲望,是永遠的空虛,填不滿的無底洞,只有回到內心深處,找回自己的生命之光,服務人群,感受幸福。

資訊時代,每個人遭遇的生命難題,跟我們以前追求前衛思想,都是一樣的。

在那個白色恐怖延續的年代裡,鑽進西方哲學、文學與藝術世界裡,帶來解放的身心,卻進入一種沒有界限的自我擴張,總是想到自己,沒有團體意識。

西方世界崇尚自我表現,展現自己的所思所想,思想開放的時代,看書是最大的娛樂,充實我們的心靈生活,但也不斷與威權對抗。

那個時代,對於中國傳統的漠視,著迷於西方思想的解構,在不斷解構與重建中,想要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不安份的靈魂就這樣不斷嘗試遊走,把浪跡天涯,視為一種浪漫的情懷,想要從一個國家走到另一個國家,去看看這個世界的新奇。

對足不出戶的母親來說,我這樣的女兒,讓她充滿憂心,深怕我遇到壞人,致一生毀掉。

而我就這樣,聽從母親的話,不再出走,不再遊歷,接受母親的建議,選擇走入婚姻,最後依然走向母親所擔憂的結果,遇到壞人,毀掉一生。

是啊!在母親那個年代,像我這樣遭遇的女子,一定是永無翻身之日。

我很慶幸活在這個多元的時代,我可以做自己,重新活過,沒有人介意我的過去,人生本該要歷練,那些過程算什麼?

我年輕時,反叛的細胞再度活絡,我想要重建一個夢想的家,是個可以追夢的家,這個家有著滿滿的愛,給予無盡的鼓勵與支持,沒有控制與威嚇,就是愛自己,做自己,過一個逍遙自在的人生。

因為,我很清楚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最主要是我充滿了無私的愛,希望我的家是溫馨和樂的,就算是吵吵鬧鬧,也是來自愛。

只要守住我們的心,不管時代怎麼變化,面對的問題,並沒有什麼兩樣。

前幾天,我和另一位年輕的義工朋友聊天,她對父親充滿了怨懟。我理解她的心情,代溝永遠都在,每個人從父母的生活裡,走出自己的道路,卻想要子女依著自己的道路而走,這不是很矛盾嗎?

為什麼自己可以走自己的道路,做了父母就要子女依著自己的道路走?

很多的父母關係並不協調,總是希望安排子女的婚姻,這是不是很奇怪呢?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因緣,誰也無法主宰誰的命運,但是做父母的,做老師的,都喜歡去掌控孩子的人生。

我常常喜歡跟年輕人談話,他們像極了年輕時的我,都會讓我想起那個彷徨無助,不知道自己是誰,那個年輕時的我。

自從深入佛法,將近二十年的義工服務,聞思修,在生活中實踐,慢慢找到自己的生命方向,懂得每個人都有其各自的生命課題,我們能做的,就是分享、傾聽,最後的決定權還是在自己身上。

決定權在自己身上,就能心甘情願,接受生命中的各種考驗。

從義工朋友的生命故事裡,我發現有些人的物質生活條件非常豐足,可是,聽到她們談論不幸的生活,都會十分訝異。心想,如果我能擁有這樣的物質條件,我今天就不會這麼辛苦了。

其實不然,物質的豐足是填不滿的欲望,對她們來說,不滿就是不幸,很難感受到幸福。可是,當她們來做義工,肯定自己是有用的,可以付出的時候,她們感到滿足又快樂,是真正的感受到幸福。

因此,給予豐厚的物質,未必會讓子女懂得感恩,因為子女並不快樂,而是讓子女有機會付出,證明自己是個有價值的人,內心充滿喜悅幸福,那種充實感,是親子之間,最難能可貴的心靈交流。



夢想的家
而我的夢想的家,就是給他人幸福,幸福必須發自內心的,而無私的愛是情感的交流,彼此的互動,沒有控制與威嚇,只有支持與鼓勵,愛自己,做自己,找到自己的生命之光,發揮自己的長才,成為點燈之人,為他人帶來光明。

昨晚,一位義工朋友拿了兩盞燈,掛在戶外昏暗的義工休息區,我們正在用晚餐,為我們帶來光明。然後,大家就聊到點燈,就說父母都在家裡,天天等門,為子女留著一盞燈,等待子女的歸來,希望子女能夠體諒父母倚閭而望的心。

父母愛子女的心,就如同佛菩薩愛眾生之心,所以做父母的心,能夠無私無我,彼此相互理解與關愛,跨越世代的鴻溝,就能成為子女最堅實的內在力量。

最怕的是,溝通不良,導致子女生命的絕望與放棄,那是最深沈的痛苦,可能要用一輩子的苦難,去折磨與打擊,才能從谷底翻身,真正覺悟。

2024年2月15日 星期四

讀《香氛腦科學》:香氣,強化集中力與增強記憶力

由於大腦異常,自律神經失調,我喜歡研讀大腦的相關知識,挺有趣的。跟朋友聊天,發現很多的想法,都跟我們的大腦有密切的關係。大腦是可塑性的,只要我們願意改變自己,不斷訓練自己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那麼大腦就會促使我們變得更加正面積極,充滿希望與自信了。自我價值感的提升,面對生命中各種的考驗與折磨,就能輕鬆自在,無憂無懼。

現在聽朋友聊天,我很快就想到,那是大腦的作用,所以,我們對自己友善,對自己愛護,對自己讚美,這些都會改善自我的價值感。

自我價值感越高,人就會神清氣爽,心情特別好。這是因為大腦經由我們不斷地自我肯定,於是,產生了變化。大腦的變化是會改變我們的磁場。

一個正向思考,正面積極的人,大腦也會相應,讓自己變得越來越有光采,越來越自信,也會吸引這樣的朋友來到身邊,也就會感到做起事來,越來越順利。

雖然,外在環境並不理想,自己的心仍然能夠保持愉悅,也會充滿希望,擁有信心。這都是跟自我價值的提升,有極其重要的關係。

前幾天,朋友跟我分享,她每天睡前會感恩,會懺悔。我跟她說,除了這些,還要增加自我的價值。她聽了我的解說,非常肯定我的想法。

我說,當我們感恩,我們懺悔,我們都是對別人讚許,對自己反省。但是,有時候,我們沒有對自己的價值有所肯定的時候,我們很難建立一個積極的自我接納,我們還是處在別人優於我們的心態上,我們就會在乎別人的言行,而無法愛自己,做自己。

自我價值的肯定,是極其重要的一件事,自己做的每件事,都要從心底,自我讚許,自我肯定,那是我們努力的成果,就是微不足道,也是值得慶幸的事。

我們社會不斷要求我們要去對別人感恩,要對自己懺悔,卻忘記對自己表達感謝,對自己的努力稱讚,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活著,就不容易,對自己好一點,多肯定自己,自我價值感是需要培養的。一旦自我價值感提升了,內在的力量也就強大了,別人對我們來說,影響不大。

我們就能堅定地走上自己想要完成的夢想,而不再缺乏自信與耐心。


今天,再來分享大腦的有趣知識。

園藝治療是屬於五感的刺激,透過園藝活動體驗觸覺、聽覺、味覺、視覺及嗅覺的五種感覺,來紓解壓力,感受到平靜。

我對於香氣特別敏感,可能跟肺部功能欠佳,需要香氣來提神吧!

尤其迷迭香有減緩大腦失智的功效,我以前種迷迭香,就是喜歡聞迷迭香葉子的香氣。

以下,就說說關於香氣的有趣的知識吧!

我看了一本《香氣腦科學》的書,裡面講到香氣學習法,可以提高集中力和記憶力。
實際上,很多研究結果都告訴我們,使用具有令人愉悅及放鬆效果的香味刺激嗅覺後,透過觀察可以發現大腦皮質的腦電活動有增加的現象。此外,不僅是與嗅覺有密切關係的邊緣系統,就連額葉領域也會一起變得活躍。也就是香氣除了能夠單純地提供人類香味本身的訊息或是情感經驗的功能之外,同時與記憶這種人類大腦高等認知的活動也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不過,不是所有的味道都能提高學習力。
適當的香氣可以讓我們的大腦維持在穩定狀態,提高集中力和學習能力,相反地,難聞的氣味則是會使大腦陷入過度清醒和興奮狀態,集中力下降導致學習能力變差。學習能力不佳,當然記憶力也會跟著減退。因此,聞到好的香氣固然重要,但是讓自己遠離惡臭侵害也是自我保護的一種方式,請善加利用香氛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吧!


2024年2月14日 星期三

付出真心,付出愛,愛是融合,愛是無私,人與人相處,一片詳和

從除夕夜,一個人獨處,享受寧靜,洗滌內心的污垢之後,意識到對家的渴望,以及付出真心、付出愛的無力感。

經過了除夕夜的自我覺察,到心的蛻變,感受到愛的能量,可以消弭紛爭,接納不同的意見,便從原生家庭的創傷中走出來,真正學會給予身邊的人,真心與愛,把團體當成一個家,建立情感的交流,而不是解決問題,處理衝突事件。

於是,感受到愛,就可以發現每個衝突的背後,都是愛的展現,就能包容理解各種分歧的問題點。因為問題的產生,往往是愛的方式不對,而造成溝通不良。






拍攝





今年春節初一到初四,我一直秉持這樣的心念,付出真心,付出愛,給我的團體義工朋友們,我真的可以深深感受到愛是融合,愛是無私,每一個人都是那麼平和與親切的,不管是愛人與被愛的需求,都在言語、行為和反應上,表露無遺,就不再對表現於外的彼此差異,形成衝突,而感到無所適從。

當我付出真心,付出愛,平等對待每個人時,我的心不再受到他人的影響,而恐懼不知道如何與人相處。

愛的能量是一股源源不絕,發自內心的真誠,不因為他人的對錯、真假、好壞而有所分別。但是,心境的平和,反而更能看清楚每個人的性格差異、處世態度,以及種種反應背後的情緒。

不用理智,不帶批判,就是用心感受,用真心,用愛去感受身邊的一切,尤其是人的個別差異,就能保持一顆清靜的心。同時,常保平和寧靜的心境,不再被外境所干擾。

這幾天,人山人海的遊客,蜂擁而至,狹小的山林裡,擠滿了人,但我已經可以時時保有真心與愛的付出,便不再被人潮的嘈雜聲所煩擾,而能夠享受熱鬧的氣氛,跟著大家一起嬉笑,為新的一年帶來新的希望,美好的幸福生活。

這個新春,很忙碌,卻很充實,也找回最初的真心,就是年輕時,當老師,把自己的班級經營成一個家,每個孩子都是我的寶貝,他們相互關心,互助合作,所以每次拔河比賽、接力賽跑,總能得到前三名。比賽時,沒有紛爭,只有一個信念,就是為班爭光。

因為平日裡,吵吵鬧鬧的背後,是來自對同班同學的愛,對班級的向心力,希望團體更好,而不是為了自己,因為自己也是一份子,與有榮焉。

後來,我被原生家庭的壓力,感情的創傷,折磨得失去了愛的能量,也生了重病,無法再去經營一個健康的班級,常感到力不從心,不知道人生為何而活?

二十多年前,從教育圈離開,經營"博毓食農教育學園"出版事業,致力於推動自然農耕法,生態環保,復育大地的理念,去年年初結束婚姻,也結束出版事業。現在獨自創建"夢想的家"網站,以寫作、畫圖與植物療癒身心,這顆心依然懷抱理想,想要給他人幸福。

如今,我再度找回這顆愛人之心,回想生命中的美好,繼續完成夢想的家,一個充滿真心與愛的家園,可以衝突,做自己,但心中有愛,付出真心,付出愛,給自己的家人,讓情感交流,不再只知解決問題,避免爭執,而是學會接納與包容。
—來自星心(Rosemary)發佈於星心的生命之光 https://vocus.cc/article/65cc0541fd897800014a4b88

2024年2月13日 星期二

讓家的渴望,轉化成愛的動力,從愛人開始

家,曾經是讓我受傷的地方,我逃離家,選擇一個人流浪的生活方式,這顆心再也不想要一個家。

雖然談戀愛、結婚到離婚,看似想要成家,但恐懼受傷的感覺,讓我很難建立親密關係,不知道怎麼愛人與被愛,而想要一個人生活,一個人躲藏起來,想要把心門關起來,就是怕傷害。

幾十年來,原生家庭帶來的陰影,不只是影響我的感情,也影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我只能以冷漠對待這個世間,這顆心就更加無情,在無情的保護之下,是一顆想要愛人與被愛的心。

缺乏了愛的能量,整個人是很消沈的,很厭世的,對一切都產生不了興趣,只能用理智去激發自己向上的動力,可是身心是不協調的,以致於百病叢生。

失去了愛人的心,也不懂得怎麼被人所愛,就是依賴與逃離間擺盪,渴望被人需要,又容易感到疲累而病倒。

整個人一直處在緊張又忙亂的生活中,不斷被生活逼迫向前走,又常常失去了方向。

內心空虛,用各種工作、興趣和學習來填補,仍然失去動力,不知為何?

對家的渴望,是內心最深的恐懼,想要,又不敢要。

一想到家,就想到那個充滿衝突與冷戰不斷的地方,又愛又恨,讓人痛苦不堪,又割捨不下的親情,卻從來沒有意識到,所有的衝突背後,都是來自愛,只是愛的方式不是彼此想要的,就引發了衝突。

一次次衝突事件,讓人更加陷入事理之爭,而感受不到愛。由於衝突不斷,就不斷在解決問題,避免紛爭,渴望和平,期待和諧的生活,而不明白,愛才是真正解決問題的根源,反而因此逃避親密關係,不敢去愛。

當放下事理之爭,發現原來是愛的深切,才會有這樣強烈的情緒,而造成爭執,爭執而據理力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只有回到愛的感受,就會發現根本沒有對立,沒有衝突,而是愛的溝通不良,方式不對,但已經消磨彼此的愛,而精疲力盡,以為不再愛了。

父子、母女、夫妻、情侶,都是一樣的。愛得深沈,衝突更多,渴望越大,卻不知道回到愛的感受,才是真正的溝通。

當我的心充滿了愛,每個人的語言、反應、行為,都不再是表面所呈現的,而是一種愛的展現,透過自己的方式在表達。如果心中有愛,就會懂得不同的意見,不同的想法,不同的反應,其實都是在傳達愛的訊息。

不管是正向、負向的情緒,都能被接納與包容,而從心裡感受到愛,就能溝通無礙,和諧互動。

用愛來回應這個世間的一切,就能感受到愛,無論身處在什麼環境裡,都把身邊的人當成家人一樣來愛,使團體像一個家,吵吵鬧鬧,也能被包容,被接納。

因為有愛,愛是能量,撫慰人心,消弭歧見,相親相愛,和樂融融。

因為有愛,愛是能量,激發潛能,增加自信,熱情洋溢,希望無窮。

當我思維愛,不如化成行動,用愛付出,付出真心,從愛人開始,愛自己,也愛身邊的人,愛的能量帶來不可思議的情感交流,滿滿的愛在每個人心中流動,滿足家的渴望,愛人與被愛的需求。

此刻,生命就會充滿幸福感,不再恐懼愛人與被愛,而能享受愛人與被愛的喜悅充盈。只要心中有愛,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問題,自然就能和睦相處,同心協力,互助合作,團結一心。

2024年2月12日 星期一

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愛人與被愛,是最核心的渴望

昨天,突然間明白了,對家的渴望緣自愛,一個團體就像一個家,我們往往被人事紛爭,被意見不合,被利益衝突所困擾,總是陷在其中,異常煩惱。

但是,當我意識到愛人與被愛,才是家的主要核心所在,我對團體裡的每一個人,都充滿關愛,不再落入那些表面的反應而感到無所適從,也不再對他們善變的心思,而痛苦不堪。

當愛人與被愛,以愛,以真心的方式對待所有的人,就能和諧相處。在我的感受裡,每個人需要的就是愛,一個人存在的本身,渴求的就是愛,那是最重要的元素,缺少這個元素,一切就變得複雜。

有了愛,看待所有發生在周遭的一切事物,就更簡單了。

不管他人怎麼反應,怎麼表達,怎麼做事,什麼樣的意見,什麼樣的立場,什麼樣的想法,所有的外在表現,都是內在愛的展現。想要愛人與被愛的最單純的需求。

而當我意識到這個部分,跟任何人的互動,再也沒有任何隔閡,就算別人的情緒,別人的語言,別人的態度,都不是處於一種平穩的狀態,我也能不受其影響,就是付出我的真心,我的愛,感受到每個人最真實的渴望,就是愛人與被愛。

所以,當一個人有任何強烈的情緒和作法、態度時,都是緣自愛的感受,沒有被自己或他人所接受。

當人與人之間,在事理上,不斷爭辯的時候,意見交換的時候,若沒有讓他人感受到愛人與被愛的情感交流,就容易感受到溝通的挫敗。



父女溝通
昨天,和一家三口利用春節假期都來做義工的朋友,聚在一起吃飯,相互交換學佛的心得。談到溝通,女兒說,父親都說在溝通,都是一直在表達自己,陳述自己,聽不見她的話。譬如說,女兒正在說她怎麼樣,父親卻說他過去的經歷怎麼樣,覺得沒問題啊!女兒總覺得父親都ok,女兒覺得父親看女兒的做事方法都不ok,也就是什麼事情對父親來說,都是輕而易舉的事,女兒自己就是做不到。這樣的相處模式,讓女兒感到父親在身邊,就有壓力,就做不好事情。

做父親的從來沒有意識到他的表達方式,讓女兒沒有被接納,而更加沒有信心。

我說,佛的世界裡,每個人都是自由意識的,就算是家人,也要學會放手,允許他人做自己。

雖然做父親的非常愛自己的家人,但這樣的愛,卻給家人帶來壓力,自己卻覺得對這個家盡心盡力,凡事都想到家人,忘記了自己,而家人卻覺得跟他在一起有壓力。

所以,女兒就告訴父親,當父親生了病,住進了醫院時,她是多麼擔心,她必須照顧父親,可是父親口口聲聲都說在照顧家人,不斷為家人付出,卻不照顧自己,最後讓家人來照顧他,讓她備感壓力。

她覺得做父親的,要先把身體照顧好,不要緊張,家人也能減輕壓力。

因為父親都是為了他們好,他們不是不領情,而是很有壓力,反而感受不到父親對她的付出,而彼此產生衝突和爭吵。

她說,這些話一直都說不出口,昨天,終於可以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了。父親一直覺得他有給家人溝通的機會,就是不斷交談,但忽略了感受,而只是用大腦在思維,在陳述事實,尤其一直在說我,而沒有聽到女兒正在說的話,她真正的想法和感受。

記得,一個月前,這位父親來這裡當義工,我一開始跟他互動的時候,我就跟他說,我可以感受到他的緊張,我要他放鬆,不然就失去做義工的意義,不如再回去職場上班。他說從小就一直在工作,沒有放鬆過。

其實,從一開始跟這位父親說話,我就知道他的問題所在,只是需要時間慢慢去轉化他的觀念,因為他一直覺得自己很ok,就不會意識到自己內在的問題,他把自己變成機械人,但大腦卻吸收很多佛學知識,可以侃侃而談,好像他都能理解與體悟。

所以,我不斷破解他對佛法的執著,不希望他一直跟我討論佛法,而是在日常生活裡實踐,談做事,談生活,不要都在談道理。

很多人困在道理裡,說的是一套,覺得自己很ok,卻不知道真正需要關心的是人的心。



施予者成為控制者
在家裡,作為一個施予者,就是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對家人的施予,並不是愛,美其名是給予安全感,卻牢牢控制家人的一切,為家人安排一切,完全不了解家人真正的需要,不斷地干涉家人的自主決定權,會讓家人失去了生活的動力,變成保護下的控制。

相處了一段時間之後,這位父親來到這裡,我不斷提醒他去感受植物的自然,不要機械化工作,要學會放鬆,不要忙著完成工作,要享受跟植物的對話。

事實上,這些植物就一直跟我說,它們不喜歡他,太有壓力了,被他照顧得完全沒有彈性。

我知道這位父親一直盡力在扮演好父親的角色,把自己的生命經驗跟人分享,希望家人跟他一樣,可以享受這樣平穩的生活方式,安於平凡。

但是,他是很緊張的,並不是真正享受平淡的生活,而是一直在工作,努力為家人安排一切,煩惱家人的一切,就是想要家人過著跟他一樣平淡的生活。

人,都有追求自己想要過的生活,我也享受過豪華大餐,穿過華麗的衣服,享用物質的豐美,但最終認清了物質的世界是短暫的享樂,無法為自己帶來心靈的富足。

人生,唯有經歷過,那才是自己的,強加被灌輸的想法,還是要靠自己去走過,才會真正明白,什麼是自己想要的,所以,對家人要學會放手,允許他們跟自己不一樣。

每一個生命都有各自的生命道路,不能強迫子女去遵循父母的意願,子女同樣不能違反父母的心願,那都是從自己的內心所覺察來的,而不是受制於外在世界的約束,這樣的生命歷程,才能走得安然自得,無拘無束。

親子溝通,溝而未通,就是父母都是想要子女平平安安過一生,然而,生命若沒有經歷一番的挫折打擊,是很難真正平平安安過一生。



父母放手,子女才會感恩
我的母親就是為了我可以過一個平安的人生,為我安排一切,結果,我反而不知道母親的用心,想要反叛,而經歷坎坷的一生。

所以,我更能理解生命是需要去鍛鍊的,只有經歷過的人生,那才是自己的,否則,說的都是空話,都是拾人牙慧,都是別人的經驗之談,對自己的幫助不大。

做父母的必須放手,相信孩子有自己的人生道路要走,不要去安排一切,讓孩子自己去選擇,孩子做了選擇,她就會去承擔,路是她自己選擇的,她就會心甘情願,再辛苦都能接受考驗。

家,是一個避風港,衝突是溝通不良,是有被控制的感覺,做父親的認為我都有在溝通,卻只是語言上的灌輸,希望子女可以體會父親的用心良苦,卻聽不到子女內心的吶喊,彼此的心裡沒有交流。

只有願意改變自己,把對家人的付出,不是用自己的方式去愛,而是學會放手,照顧好自己,子女就能放心走自己的道路,不必為了父母而操心。

放手吧!

家,是愛人與被愛的地方,只要有愛,有真心,感情是斷不開的,放鬆心情,好好愛自己,做自己,給每一個家人自己的時間與空間,他們就會願意回家跟父母溝通,子女也想要知道父母的想法,他們想要父母的支持,父母的鼓勵,而不是父母的安排與控制。

我終於感受到了家,是一個有愛的地方,愛人與被愛,是最核心的渴望,只要滿足了,什麼都好談,什麼都好說,什麼紛爭都沒有了。

因為,那些外在的一切,都不是最重要的,我們卻誤以為那些外在的事物,才是最重要的,而傷害了彼此的愛。

2024年2月11日 星期日

家的渴望,一切都緣自愛

每次付出真心,得不到別人真心的回應,就覺得換來虛情假意,或是情緒勒索,就感到心灰意冷,傷心難過。


經過一夜的委屈,流淚洗滌內心的污垢,今早起來,想通了很多事。

幾天前,和一位義工朋友聊起,之前工程未完工前,由於義工少,主管都能照顧到每位義工的需求,這裡就像一個家,大家互相照顧,互相關心,雖然有爭議,有負能量的人,主管都能包容,接受每個人的差異,給予每個人自主管理的空間。

而利用午齋,聚在一起吃飯,主管就會開示佛法,讓大家提升心靈的層次。

主管營造一個溫馨的家,早來的義工朋友帶新來的義工朋友,同心協力,過了一段時間,義工病的病,死的死,幾乎換了一批新的義工,沒有太多的時間去經營這樣的家庭氛圍,也讓新來的義工比早來的義工還要多,意見更加分歧,讓早來的義工力不從心,默契就再也建立不起來。

而我的好意被中傷,就躲到花草的世界裡,這個家就支離破碎,各種不同的意見,不同的作法,混亂了好一陣子,而我就默默付出,聽早來的義工抱怨,聽新來的義工鬧情緒,一度想要離開,卻捨不得花草而留下來,也漸漸適應失去家的感覺。

這幾天,想要一個人獨處,也是人變多了,就覺得孤單,我想是每個人到了年節,會特別想家的緣故吧!

家,是一個避風港,有時候,也是一個充滿衝突的地方。

年輕時,曾經被一位敬重的老師,邀請到他們家去做客,感受到老師夫妻之間的深厚感情,也期許自己將來尋找心靈相通的伴侶。

然而,原生家庭母親與二姊的長年鬥爭,引發的衝突,帶給我的創傷,使我不懂得怎麼與人相處,只想逃避親密關係,想要和諧,想要安靜,想要退讓,想要犧牲,成全他人,終至失去自我而痛恨自己。

而對家的渴望,深埋在心底,終於在這裡,被短暫滿足過,很快地,又被各種人際衝突而失去了家的溫暖。

原生家庭同樣的問題,真的是家家有本難唸的經,由此可見,經營一個家,談何容易啊?

想想,家的渴望,不都是期待愛人與被愛嗎?

只有回到愛的感受裡,一切的紛爭,都可以止息了。

我決定再度付出真心,付出愛,給我現在的家,我義工服務的朋友們,他們就是我的家人。

不管未來,我離開這裡,我的心裡都會放著他們給我的愛,還有我給他們的愛。

家,有愛,也有衝突,但,都被包容了,因為有愛,有真心。
—來自星心(Rosemary)發佈於星心的生命之光 https://vocus.cc/article/65c806bbfd897800012d6c9f

療癒書籍出版計畫:77道通往內在自由的光之門

問: 構思一本故事書或療癒書籍,寫過愛的故事、成長的故事、花田故事、電影體悟、雙生火焰等不同的主題,以不同主題集結一本書,還是不同主題集結不同的書。 答: 你希望讀者在翻完書後的感覺是「被療癒與充滿能量」,還是「像完成一場旅程與蛻變」?這個答案可以幫你決定用一本集結,還是一系列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