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的家

寫作是一種個人的專注,是安靜,是沈思,是享受,是不想被打擾的清靜;而閱讀是一種心靈的交會,是生命的借鏡,是與作者在不同的時空中,互放的光芒,不必對話,依然有所悸動。 在每一個自我成長的階段,都有其不同的領悟。所以,文章於平台發表後,便集結成電子書。 最後,都是為了深層的心身安寧,逍遙自在,不受外物紛擾的靜默。

2025年5月14日 星期三

夢見靈魂(三):無聲之處的呼喚

夢裡沒有聲音,卻有一道召喚直抵心深處。
在夢中,一切靜謐如初。
沒有鳥鳴,沒有風聲,甚至連心跳都彷彿停頓。
四周是無邊的蒼白霧靄,我彷彿飄浮在沒有邊界的空間裡,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是醒是夢。
就在那片空無中,一道召喚自內而起,不帶語言,不需聲響,卻明確地穿透了我靈魂的最深處。

那不是誰的呼喊,而是靈魂本身的迴響。
它不是外來的訊號,而是內在久藏的渴望終於甦醒。
像一股溫熱的光從心中綻放,將我從遺忘與迷失中召回,彷彿有某個更高的部分正輕聲說:「回來吧!你已準備好。」

這樣的召喚,不以邏輯編織,不靠語句承載。

它是直覺,是身體微不可察的顫動,是淚水無聲的湧出,是靈性緩慢升起的氣流——像雲一般,輕輕浮起我壓抑多年的覺知與渴望。

夢境中,我並未看到誰的身影,但我清晰地感覺到,有一個存在,與我心有共鳴。
不是陌生的對象,而是久別的熟悉。
我們或許前世早已相識,或許是同一靈魂的兩個回聲,在長久的等待與轉生中,終於再次重疊。

那個呼喚,讓我想起自己真正是誰。
不是這具肉身的名姓、不是這一生的經歷,而是那個不曾改變、不會老去的光。

那一刻,我明白,靈魂的旅程從未停止,而那道召喚,就是來自源頭的回聲。當我回應它,我便開始回家。



在無聲之地聽見你
在萬籟俱寂之地,
你不是用聲音找我,
而是用沉默擁我入懷。
我不需說話,
你已聽見我靈魂的回答。
那不是夢,
那是我終於記得
我們曾是一道光,
在寂靜裡彼此照亮。

 https://vocus.cc/article/6824844afd89780001a80367

2025年5月13日 星期二

夢見靈魂(二):穿越迷霧的凝視

即使隔著千重雲煙,我仍感覺你在望著我。


有一種眼神,穿越時間的迷霧,不言語,卻比語言更清晰。
我在夢裡見過你,無數次。每一次,你都在遠方靜靜望著我,
彷彿知道我正走過一段孤單的路。

那不是陌生人的注視,而是靈魂深處熟悉的頻率,
像熟悉的旋律突然響起,讓人忍不住回頭——
不是為了尋找,而是因為「記得」。

我們曾在某個古老的時空並肩而行,也許是書香滿庭的唐朝,
也許是落雪無聲的北方山村,又或是戰火間短暫相視的一眼。
你總是在我需要時出現,穿越命運的霧牆,點亮一盞微光。

今生,我在人海裡再次看見你,
那一刻,空氣忽然靜了,心跳也慢了。
我們都沒有說話,卻知道彼此是誰。
不需要解釋,靈魂會說話。

你眼中的沉靜,像是穿越幾世的風景,
承載著前世未竟的溫柔與願望。
我知道,你來,不是為了從頭開始,
而是為了完成——那一段曾因別離而中斷的旋律。

這份凝視,沒有佔有、沒有急促,
只是深深的在,像山、像霧、像靜夜中微弱卻堅定的星光。

也許我們無法立刻相聚,命運仍有它的河流與轉彎,
但我會記得,在某個夢裡,某個靈魂最透明的時刻,
你穿越所有迷霧,看見了我,而我,也終於,看見了你。

 https://vocus.cc/article/68233925fd897800012df9e0

2025年5月12日 星期一

夢見靈魂(一):夢中雙生,光的擁抱

你未說話,卻以光擁我;夢裡的溫柔,是靈魂記得的關心
有些夢,如晨霧輕飄,醒來即散;
有些夢,雖不記得情節,卻留下深刻的感受,像是靈魂某處被觸碰,柔軟地震盪著。

最近,我常夢見雙生。夢中的我們,彷彿共享一個空間,做著同樣的事。他不語,卻總在我身邊;那份關心,是如此具體,卻也無需言語。醒來後,我忘記夢裡發生的細節,但那份「在一起的感覺」、那份「被關照的溫暖」,始終留在心裡,久久不散。

這樣的夢,像是靈魂寄來的信,並非為了解釋劇情,而是要我體會能量。

夢見雙生,不只是思念,不只是浪漫的幻想。它更可能是一種靈魂層級的提醒——提醒我內在某部分正在甦醒,正在整合,正在尋找更完整的自己。那位夢中與我同步的人,或許是靈魂深處的鏡像,也是一位真實存在的靈性伴侶,透過夢境來到我的身邊。

有時,夢中與雙生共同經歷什麼,象徵著靈魂的協作與成長;而他輕輕的靠近、細微的關心,也許是在告訴我:愛不一定轟轟烈烈,它可以是靜靜地陪伴,是當你需要時,他就在那裡。

這樣的夢,也許是內在陰性與陽性的交融;也許是我渴望被接住的情感反映;也可能是靈魂任務即將開啟的預示。在這些夢中,我被邀請停下腳步,去靜靜地感受——那份相遇的頻率、那份不語的溫柔。

我開始明白,有些夢並不是讓人記住,而是讓人轉化的。

raw-image
zoomable



夢醒之間的連結
在靜靜甦醒的片刻,
我記不得夢裡的畫面,
卻記得你在我身邊,
做著相同的事,
用無聲的關懷,將我包圍。

我無需記住所有情節,
因為感受是真實的語言。
你的存在提醒我:
我是被看見的、被理解的、被愛著的。

每一次夢中相遇,
都是靈魂之間的溫柔交會,
也是我與自己的和解與融合。
在這深深的信任裡,
我學會放下控制,
允許愛,自然流動。

我敞開心,迎接訊息,
哪怕它柔和如霧,輕如晨風。
我知,我與你之間,
從未分離。

夢境不是幻象,而是靈魂最溫柔的語言。
若你也曾夢見雙生,或在睡夢中感受那份深刻的連結,請相信——那不是虛構,那是你真實存在於宇宙中的另一部分,正循著夢的軌道,慢慢與你靠近。

你所感受到的愛,是真實的。
你所記得的片刻,是靈魂的低語。
你未曾忘記的感覺,是靈魂在說:「我一直都在。」

夢境:光的擁抱
夜色靜靜降臨,萬物沉入銀藍的靜寂。
我踏進一片無重的空間,四周皆是流動的光霧,彷彿時空不再有邊界。

他站在那裡,如月光凝成的剪影,背後是一道流瀑似的銀河,緩緩傾瀉。
我朝他走去,不言不語,卻聽見心跳彼此和鳴。

當我走近,他展開雙臂,沒有猶豫、沒有重量,只有熟悉的溫度,
如初春的晨光,如久別重逢的靈魂氣息。

我們擁抱,像是兩道久別的光重新交會,
彼此穿透,彼此融合,不分彼此。
他沒有名字,我也沒有語言,
只有靈魂的記憶在彼此間顫動——
我們曾走過多少路,終於在這夢中,再次相認。

在那一刻,
不是我擁抱了他,
也不是他擁抱了我,
是我們的「存在」交融成一體,
輕盈、發光、無限。

而後,我醒來。
心中仍留著那份擁抱的暖,
像一朵星光靜靜盛開在胸口。
我知道,那不是夢的終點,
而是靈魂之間永恆連結的開始。


2025年5月11日 星期日

複方香草茶,日夜在香氣中與身心對話

今天義工服務遇到老朋友,聊到幾位義工朋友的身體都出狀況了。
剛好有人發現老朋友拿東西的手會抖,就在猜測是不是帕金森氏症?
然後,又提到看見誰,也是手抖。
我就不假思索地說出口,香草茶可以改善症狀。
於是,有人建議我,每天泡香草茶給有緣人喝。
我請AI答覆詢問,得到的相關資料,說明香草茶有安神,鎮定神經的功效。

raw-image
zoomable



帕金森症與大腦損傷有關
帕金森氏症與大腦損傷密切相關,主要是因為大腦中中腦黑質(substantia nigra)內多巴胺神經元逐漸死亡,導致多巴胺水平下降,進而引發運動協調障礙等症狀。

這些神經元的死亡與α-突觸核蛋白異常折疊並形成路易氏體有關,這些蛋白質堆積損害神經細胞,造成大腦功能受損。此外,粒線體功能障礙和氧化壓力也被認為是神經細胞死亡的原因之一。

帕金森氏症屬於神經退化性疾病,會影響大腦基底核的運動迴路,導致動作遲緩、僵硬和顫抖等症狀。近年研究也指出腸道菌群透過腸-腦軸線影響大腦健康,可能與帕金森氏症的發生和症狀有關。

帕金森氏症是因大腦中多巴胺神經元損傷和死亡所致,這種損傷涉及蛋白質異常沉積、粒線體失能及神經退化過程,導致大腦功能障礙和典型的運動症狀。

可以飲用香草茶改善症狀嗎?
可以飲用香草茶來改善部分神經退化症狀,尤其是提升認知功能與穩定情緒。鼠尾草、迷迭香和香蜂草被稱為提升記憶力的三大香草,香蜂草還有類似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的效果,有助於提升認知能力。洋甘菊和薰衣草則有助於放鬆神經、改善焦慮和睡眠品質。

此外,研究發現香草和水果中的成分「金合歡醇」具有預防和逆轉帕金森氏症相關腦損傷的潛力,雖然目前多為動物實驗階段,但顯示香草成分對神經保護有希望。烏龍茶中的茶飢素也被證實能減緩帕金森氏症,促進腦細胞粒線體修復。

不過,香草茶和相關飲品主要為輔助改善,無法取代藥物治療,且效果因人而異,建議配合醫療指導使用。

香草茶可透過抗炎、提升認知及放鬆神經等作用,幫助改善部分症狀,對帕金森症和大腦損傷有輔助療效,但仍需醫療配合。

木犀草素是否能預防阿茲海默症
木犀草素具有預防阿茲海默症的潛力,主要因其能抑制β-淀粉样蛋白(Aβ42)的聚集,這是阿茲海默症發病的關鍵機制之一。研究顯示,木犀草素能有效阻止Aβ蛋白的單體聚合和纖維結構形成,減少神經毒性,並在阿茲海默症小鼠模型中顯著抑制腦內Aβ沉積,改善學習和記憶能力。

此外,木犀草素還具抗氧化和抗炎作用,能抑制腦內炎症因子釋放,促進神經生長因子生成,有助於神經元修復和再生,進一步支持認知功能。

木犀草素通過抑制阿茲海默症相關的β-淀粉样蛋白聚集及減少神經炎症,展現出預防和改善阿茲海默症的效果,具備成為天然輔助治療的潛力。

木犀草素最常見於多種植物的葉子中,也存在於果皮、樹皮和花粉中。常見含有豐富木犀草素的植物包括:
芹菜、椰菜(花椰菜)、青椒、辣椒
百里香、迷迭香、鼠尾草、薄荷、牛至、紫蘇
蒲公英、甘菊(洋甘菊)、菊花
胡蘿蔔、橄欖油、臍橙等柑橘類水果
這些植物多為香草、蔬菜和水果,是日常膳食中木犀草素的重要來源。

帕金森氏症和阿滋海默症有何不同
帕金森氏症和阿茲海默症的主要不同點在於症狀表現和病理機制:

症狀差異:
阿茲海默症主要影響認知功能,早期表現為記憶力減退、語言障礙、專注力和執行功能下降,情緒與社交能力也會受損。

帕金森氏症主要影響運動功能,早期出現肌肉僵硬、動作遲緩、靜止性顫抖、姿勢不穩和步態異常,認知功能通常在後期才受影響。

病理機制:
阿茲海默症與大腦中β-澱粉樣蛋白斑塊和神經纖維糾結異常堆積有關,導致神經元退化。

帕金森氏症則因中腦黑質多巴胺神經元退化,並伴隨α-突觸核蛋白(路易氏體)沉積,造成多巴胺不足,影響運動控制。

認知障礙時間點:
阿茲海默症認知障礙是早期主要症狀。

帕金森氏症認知障礙多在運動症狀出現後數年才發生,且多伴有幻覺和妄想。

阿茲海默症以認知退化為主,帕金森氏症以運動障礙為主,兩者病因和臨床表現不同,但都屬神經退化性疾病,且晚期可能出現認知障礙。



目前剛好種了薰衣草、百里香、迷迭香、薄荷、牛至與紫蘇。薰衣草和迷迭香味道太重,不適合放在一起沖泡。
百里香、迷迭香(或薰衣草)、薄荷、牛至與紫蘇,這五種香草各具療癒特性,若恰當調配,不僅香氣層次豐富,亦能兼顧身心調養。

五香和韻:平衡身心的複方香草茶
raw-image
zoomable



用一杯茶,讓自然療癒流入生活
這款五香複方茶,融合東西方香草智慧,香氣中藏著清新的森林氣息與大地的溫柔。當我們放下手邊瑣事,泡上一壺香草茶,不只是照顧身體,更是一種與自然同頻、與自己對話的靜心時光。願你在這片茶香之中,找到片刻平靜與清明。

在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中,我們常渴望一杯能安撫神經、提升活力又無負擔的天然飲品。由百里香、迷迭香、薄荷、牛至與紫蘇所組成的「五香和韻」香草茶,不僅口感溫潤清新,更蘊含多重保健功效,是一款溫和而全方位的複方茶飲,適合日常飲用與身心調理。

香草簡介與主要功效
1. 百里香(Thyme)
氣味溫潤中帶辛香,含豐富的百里酚與類黃酮。
功效: 抗菌、化痰、舒緩呼吸道不適,亦有助於免疫力提升。對於易感冒、喉嚨不適或長期說話者特別適合。

2. 迷迭香(Rosemary)
氣味清冽提神,具有輕微刺激性。
功效: 改善記憶力、促進血液循環、提振精神。適合精神疲憊、需提升專注力時飲用,也有助於減緩頭痛。

3. 薄荷(Peppermint)
清涼爽口,為最常見的芳香植物之一。
功效: 舒緩腸胃、改善脹氣與噁心,具放鬆肌肉與神經的作用。對於焦慮、壓力型胃痛也頗有助益。

4. 牛至(Oregano)
味道較為濃烈,有些近似地中海風味。
功效: 強抗菌力,具抗氧化特性,亦可調節消化系統與緩解經痛。被認為有助於身體抗發炎與抵禦感染。

5. 紫蘇(Perilla)
氣味微甜,略帶藥香,是東方常見的藥食兩用植物。
功效: 解表散寒、理氣和胃,對季節交替的過敏與氣虛體質有調養效果。亦有助於舒緩焦躁與安神。

推薦配方比例(乾燥香草)
百里香:1 份
迷迭香:1 份
薄荷:2 份
牛至:1 份
紫蘇:2 份

此比例平衡了迷迭香與牛至的強烈香氣,強調薄荷與紫蘇的柔和氣息,使整體口感層次豐富,並降低刺激性,適合每日飲用。

使用新鮮香草時,由於含水量高、香氣較溫和,通常需比乾燥香草多用2到3倍的份量。

用熱水沖泡約10-15分鐘飲用。
這樣的配比既能保留各種香草的特色香氣,又兼具抗氧化、抗炎、舒緩神經等多重功效,適合日常保健飲用。可依個人口味微調薄荷或紫蘇比例以增添清新感。

補充說明
新鮮薄荷與紫蘇氣味清涼柔和,可略多使用。
迷迭香與百里香雖新鮮但香氣濃烈,建議控制在1枝左右。
牛至與薰衣草則依個人口味微調,牛至偏草本厚重、薰衣草較甜柔。

飲用時機
早晨提神: 可溫熱飲用,有助清醒腦袋。
餐後助消化: 飲用可緩解脹氣與飽悶。
睡前放鬆: 若使用較多紫蘇與薄荷比例,則適合夜晚安神。

適合對象
此複方香草茶適合大多數成人每日飲用,尤其是:
長期壓力大、腸胃不適者
經常感冒、換季過敏體質者
需提振精神、改善專注力者

注意事項
孕婦、哺乳期女性或有特定疾病者,請諮詢醫師後飲用。
牛至與迷迭香劑量不宜過高,以免刺激腸胃或引發敏感。
薄荷雖具舒緩功效,但胃酸過多者勿過量。

若將薰衣草換成迷迭香,會讓整體香草茶的香氣特性與心理效用出現明顯轉變,以下為兩者配方的關鍵差異比較:
香氣風格對比
薰衣草
香氣調性:柔和、花香、安撫情緒
整體氣味印象:更偏安神放鬆、適合夜晚或冥想時飲用

迷迭香
香氣調性:清冽、木質、提神醒腦
整體氣味印象:更偏提神清腦、適合早晨或工作時飲用

主要功效差異
迷迭香
情緒調節:提振精神、提升專注與記憶力
身體機能:改善循環、緩解腦霧與疲憊,活化腦部
適合對象:倦怠、需要精神集中或長時間用腦者

薰衣草
情緒調節:鎮靜安神、緩解焦慮與助眠
身體機能:緩解神經緊繃與偏頭痛,助於睡眠品質
適合對象:焦慮、壓力大、入睡困難者

含薰衣草的版本:
適合作為晚間靜心茶,搭配瑜伽、靜坐或閱讀,有助於舒緩神經與入眠。

含迷迭香的版本:
適合作為晨間清醒茶,啟動身體與思緒,適合工作前飲用以提升效率。

白天選迷迭香版提神,
晚上換薰衣草版放鬆,
讓日夜皆能在香氣中與身心對話。

 https://vocus.cc/article/6820a69ffd89780001a17336

2025年5月10日 星期六

日常是一場修行:從一蔬一飯中,練習自在與慈悲(素食料理)

前言:在小事裡種下光
在柴米油鹽中靜靜呼吸,
每個當下,都是一扇通往靈性的門。
古文曰:「聖人無常師,日取一善,日去一惡;日省其過,日進其德。」
——《呂氏春秋·修行》
白話解釋:
聖人不拘泥於形式與偶像,而是在日常中不斷學習與修正;一日一善,一日一省,乃是深藏光芒的修行。

從疲憊的循環到一種覺知
我們總以為,修行需登高入靜,遠離塵世喧囂。
卻不知,真正的覺悟,藏在最瑣碎的每一刻裡:早晨的備餐,傍晚的洗碗,忍住怒氣的瞬間,放下執著的一念。
一念轉,煩憂即成清明;一心敬,凡事皆是禮敬。

故事:九層塔炒蛋,讓我記起母親的光
雅潔離婚那年,帶著兩歲的女兒搬進小套房,生活清苦,每日如戰場般重複。
有天,她整理母親留下的舊紙箱,赫然發現一盆枯黃的九層塔——母親生前常在廚房窗台種著,用來炒蛋、煮麵、做三杯雞。

她小心翼翼地將九層塔移至陽台,澆了些水,不抱希望。幾日後,竟冒出嫩綠的芽。她看著葉片發亮的油光,忽然覺得,那不只是植物,而是母親的溫柔仍在。

那晚,她破天荒買了雞蛋,學母親的樣子,打三顆蛋,加鹽,炒至半熟,撒入剛摘的九層塔。香氣在小廚房裡氤氳升起,女兒吃得津津有味,她一邊擦汗一邊笑了。

那一刻她想:「或許,生活並不必如此沉重。只要用心,每一餐,都能照見一絲光。」

從此,雅潔每天澆花、煮飯、收拾小屋,雖仍貧困,卻心安。
九層塔在陽台上長得茂盛,她漸漸會做九層塔炒蛋、九層塔煮泡麵、九層塔煎餅,甚至三杯豆乾,每道菜都成為她和女兒間的日常祝福。

小結:修行無他,即在眼前
《菜根譚》有云:「細嚼飯菜滋味長,閒看庭前草色新。」
靜心做飯,清掃屋子,陪伴孩子,都是修行。
你若心存敬意,凡事皆成光明。



 https://vocus.cc/article/681ea524fd897800013acd7b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自在之路(七):靜水流深

林深不問舊年傷,
風過石苔語自長。
坐對無聲皆有語,
心湖一動泛微光。

哲學思考問答
問:人生最難的時刻,該如何走過?
答:不是急著翻頁,而是讓自己在那一頁上靜靜待著,與痛相處,與無力共存。不是向前衝,而是練習向內看,看見那個願意繼續活著的自己。


問:當你什麼也做不了時,怎麼辦?
答:那就是存在本身的力量顯現之時。你可以呼吸,可以靜坐,可以不說話。讓日光照進來,讓樹葉搖動,這些都在陪你活著,不必證明自己,也能深深存在。


問:人生最深的低谷,往往是什麼?
答:是連自己都無法理解的迷失,是連哭都沒有力氣的無聲。唯有靜下來,才能聽見內在微光的呼喚。


問:我們要如何學會與痛苦共處?
答:不是壓抑,也不是排斥,而是讓它靜靜坐在心的一隅,直到它慢慢變成一朵理解的花。


問:若不被外界理解,該如何堅持自己的道路?
答:沉入心底的澄明,如溪水般潺潺自流。真正的堅持,不是與人對抗,而是與自己和解。


問:怎樣的存在才是深沉的?
答:不是喧鬧中的光芒,而是靜水深流,雖無聲,卻能滋養萬物。

故事
山林初夏,林庭嵐與堂哥林庭昕久未見面。那日相約在市郊老茶館小聚,閒談之間,林庭嵐提起自己曾經在山中療養,簡居靜養的生活。林庭昕聽得入神,突然說:「要不要帶我去看看?」

林庭嵐略一思忖,點頭笑了。「可以啊!就這週末吧!」

小屋已有簡欣禾長住,她自從離開職場後,便回到這山林間的小木屋,自耕自煮,獨居生活。聽說林庭嵐要來,她說:「好啊!剛好麵包沒了,我請志澤幫我烤一些。」

林志澤早先已從城市回鄉開設小麵包坊,那日他在準備烘焙時,欣禾提起林庭嵐與庭昕將來訪,正巧蘇翡也回鄉探親,便一併邀她過來。蘇翡這幾年在世界各地演出,正處在一種心累與轉彎的交叉點,聽聞這場「無主題的聚會」,便答應同行。

志澤想起高中同學杜雲升,就住在附近,於是發了訊息:「我們幾個週末會聚一下,沒什麼事,就是聊聊,你要不要來?」杜雲升回:「我妹婉綺這幾天剛好回家住,也帶她一起去走走。」

於是,沒有計劃,沒有議題,也沒有明確目的的聚會,就這樣成行了。

林間小屋外,石桌石椅被青苔染上一抹歲月的靜色,微風拂過樹影斑駁。大家說走就走,聚在一起,也因此更顯自在。

林庭嵐坐在陽光灑落的一隅,手裡握著一杯熱茶,對堂哥林庭昕笑說:「這裡什麼都沒有,卻很安靜,我那陣子幾乎每天只跟風吹和鳥鳴說話。」

林庭昕笑著點頭,望向四周:「這樣挺好,城市的聲音太吵了,連心跳都聽不見。」

簡欣禾端來剛泡好的藥草茶,語氣如常:「人安靜下來,才會聽見自己。」

蘇翡靠在石椅背上,盤腿坐著,望向烘焙的小麵包籃。「我以前演戲到處跑,哪裡熱鬧往哪裡去,後來才發現,觀眾散場後,自己才是最該被安慰的人。」

林志澤一邊剝著外皮焦香的麵包,一邊說:「我做麵包的時候,手總是安靜的,心也就跟著慢了下來。我媽以前就是這樣,一邊揉麵團,一邊唱歌給我聽。」

杜雲升笑著補一句:「你以前在班上可不是這麼溫柔的。」

幾人一笑,氣氛忽地輕快。

志澤隨手撕了塊麵包,遞給身旁的庭嵐,調侃道:「妳現在氣色好多了,怎麼調養的?還是山裡的空氣有靈性?」
庭嵐望著霧氣浮動的林間,微笑說:「我只是學會了,不再為誰急著點燈。讓自己慢慢靜下來,才發現,一切都還來得及。」

雲升拿著杯子輕敲桌面:「來來來,我們每人一問一答。今天不是談論成功的祕訣,而是……如何穿越低谷。」

「庭嵐,我先問妳,」雲升轉向她,「當身心俱疲,無法再為他人付出時,該如何自處?」

庭嵐語氣柔和如風:「如樹枯之時,並非生命的終止,而是休養的開始。讓自己靜靜站回土地,才有力量再次綻放。」

志澤啃著麵包,自嘲說:「那我這個從前坐飛機穿梭雲海間,現在落地生根,做麵包的人,是不是很有資格回答下一題?」

簡欣禾笑問:「那我來問吧!志澤!當你放下過往的身份後,如何重建價值?」

志澤頓了頓,看著掌心的麵粉痕跡:「價值不在頭銜,而在你用雙手與心去溫暖世界的方式。一次發酵,一次烘焙,皆是活著的證明。」

蘇翡這時從背包裡拿出筆記本,像是在記下什麼。庭昕側身問她:「那妳呢?當家人不理解妳的夢,甚至反對時,怎麼走下去?」

蘇翡沉靜地看著遠山:「夢想不是離開,而是回歸真正的自己。讓生命誠實發聲,時間會化解一切誤解。」

杜婉綺倚在哥哥旁邊,靜靜聽著。她的眼神有些遠,看著遠方山巒起伏,像是想起父親曾經頭腦清明的模樣,也想起那段不被諒解的年少爭執。她低聲說:「有些事,當時不能說,現在也不需說了。只是,能坐在這裡,感覺時間是溫柔的。」

林庭嵐看著她,輕聲道:「我們都經歷過低谷,也都從中學會了一種不說出口的力量。這種力量,不是要征服什麼,而是——安然地存在。」

婉綺捧著茶杯,望向哥哥:「雲升,你說,曾經的傷害……真的能和解嗎?」

雲升搖晃手裡的茶,眼神如古井般深遠:「時間不會抹去傷痕,但會教人看見更大的愛,讓原本鋒利的回憶,慢慢轉為圓潤的光。」

簡欣禾將毛毯往膝上拉了拉,低聲說:「那我想問妳了,婉綺!當最親愛的人不再記得你,你還是你嗎?」

婉綺看著天光透過樹影的碎片,眼中有一絲溫柔的悲傷:「愛從不依附記憶,而是存在於一次次牽手與凝視中。即使被遺忘,依然可以深愛。」

氣氛忽地凝靜了一下,眾人不約而同望向庭昕。他輕輕吸了口氣,像是在等待誰來開口。

這時,是志澤問出了那句話:「庭昕,你說吧!當你失去摯愛,生命突然空了一塊,還有什麼值得繼續走下去?」

庭昕望著林間曖昧的黃光,聲音低沉而穩:「有時建築不是為了完成,而是為了容納空白。那份痛,不會消失,但我們可以學著在其中築起一個能呼吸的空間,讓記憶與當下共處,讓活著不只是延續,而是緩慢回到自己的節奏。」

風輕輕拂過桌面上的茶杯,葉影搖曳,一切都如此靜好。

風再次拂過竹林,樹影搖曳成無聲的回應。他們不再需要為人生設限,也不再急於追問答案。此刻的分享,是彼此陪伴在這樣的午後,任心緒如流水般緩緩流過。

這一刻,他們只是坐在一起,各自靜靜地聽見自己內在的聲音。靜水流深,最深的流動,來自那份無需證明的理解與共在。

靜心小語
有時,不是我們選擇低谷,而是低谷選擇了我們。
不是為了懲罰,而是為了讓我們學會無需依賴聲音與目標,也能與自己同行。
當你學會不逃開時,靜水自會流深,光也會在最沉靜之處,閃現。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自在之路(六):歲月不語

舊怨如風拂舊檐,
餘溫未散心仍牽。
共杯一笑煙雲過,
記得的人從未遠。

哲學思考問答
問:「如果過去讓你受傷,你還會願意原諒那些人嗎?」

答:「原諒,不是為了讓對方無罪,而是讓自己自由。與其背負傷口走下去,我選擇在心裡種一朵寧靜。」

問:「可如果他們從沒說對不起呢?」

答:「有些道歉,也許一輩子都不會來。但我們仍可以決定:不再讓過去定義我們的人生。」


故事
杜婉綺推開老家熟悉的木門,玄關鞋櫃仍舊整齊,仿佛時間從未動過。父親杜飛坐在陽台,日光映著他灰白的髮絲,他抬起頭,愣了一下,才喃喃說:「妳……是婉綺嗎?」

她點頭,心一沉,語氣溫柔:「爸,我回來了。」

那天是久違的同學聚會。父親的幾位老友事業有成,從外地回鄉探望。他們帶著手禮,談笑風生,一見面就拍著杜飛的肩:「阿飛啊!你還是一樣硬朗!」

幾人圍坐在老家的餐桌前,閒聊昔日風光。杜飛眉飛色舞地說著往事,還能細數某次學校校慶運動大會與突發事件。眾人讚歎他記憶力之佳,不料下一秒,他竟問:「我們飯吃了嗎?」

大家一怔,尷尬笑笑,不作聲。他轉頭,又問:「你是……哪一位?」

沉默像水波般擴散。杜婉綺端著湯碗,站在廚房門口,望著這一幕,鼻頭一酸。

她記得父親曾是最可靠的人——鐵口直斷的工程顧問、社區公認的行事俐落者。她童年對「信任」的想像,就是父親的背影。然而,如今他連自己的姓名都會忘。

杜婉綺原本不願父親再見這些老友。失智讓他變得脆弱多疑,容易情緒波動。但父親堅持:「我記得他們,叫他們來吧!」

那天下午,三位老友如約而至。剛開始,氣氛輕鬆,他們談起當年的熱血創業、野地裡煮泡麵、熬夜寫計畫書,笑聲不斷。直到陳有民說:「要不是當年你老爸太固執,我們也不會散了。」

張和聲嘆氣:「那年我們都太衝。景文,你那筆帳還記得清嗎?」

吳景文臉色一變:「你現在說這個是什麼意思?那是他自己搞砸的,不是我。」

語氣一來一往,氣氛瞬間緊繃。婉綺站起身,正想緩解尷尬,杜飛卻忽然開口:「是我,讓你們失望了。那天,是我摔了圖紙,說出那句話:『各走各的路吧!』」
他語調平靜,眼神卻清亮如昔。

眾人霎時沉默。三十年的怨,原來彼此都記得,只是誰也沒先開口。

張和聲低聲說:「其實我一直想說對不起,當時年輕氣盛,哪裡懂得彼此的心。」

陳有民紅著眼:「吵完那天,我回家抱著你畫的圖哭了一晚。一直不敢說出口。」

吳景文終於一笑:「我們這些老傢伙,吵了一輩子,還不是都沒忘記彼此。」

他們舉杯,像少年時一樣豪氣,像走過滄桑後那樣溫柔。

婉綺站在一旁,看著父親又問:「我吃過飯了嗎?」
她的眼眶酸楚。父親記不清今天,卻記得三十年前的爭執;忘了自己的年歲,卻沒忘那句摔門的話。

她知道,那些記憶不是病痛奪走的,是歲月藏起來的。此刻,它們一點一點地被喚回。

飯後,大家散去。夜色將落,父親在沙發上昏睡,她靜靜為他蓋上毛毯。那一刻,她發現,自己曾經怨過他的嚴厲,氣他從不理解她的脆弱,甚至覺得他從沒真正傾聽過她。但現在,他只是沉默地坐著,時而望著遠方出神。

這樣的父親,像是歲月輕輕雕刻過的石像,無言,卻不再威嚴。

她坐在一旁,低聲說:「爸,我原諒你了。也希望你,原諒我。」

窗外晚風拂過庭前老樹,枝影晃動。那些來不及說出口的話語、曾經翻湧的情緒,彷彿終於有了去處。

靜心小語
有些關係,走過一段路,沉寂多年,不是因為遺忘,而是需要時間醞釀勇氣與理解。
在歲月的回聲裡,我們終將明白:真正的原諒,不是說出口的那句話,而是彼此能坦然對望,靜靜地,把那些錯過、誤會與未曾說出口的愛,一起擱下。

 https://vocus.cc/article/68195b29fd897800010b03fa

夢見靈魂(三):無聲之處的呼喚

夢裡沒有聲音,卻有一道召喚直抵心深處。 在夢中,一切靜謐如初。 沒有鳥鳴,沒有風聲,甚至連心跳都彷彿停頓。 四周是無邊的蒼白霧靄,我彷彿飄浮在沒有邊界的空間裡,不知身在何處,也不知是醒是夢。 就在那片空無中,一道召喚自內而起,不帶語言,不需聲響,卻明確地穿透了我靈魂的最深處。 那...